2012-12-03 217阅读
市场乱象丛生,家长误区重重,孩子收获甚少———
探讨篇
据了解,“游学”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在欧美国家,游学已经有了60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说到“游学”似乎还是近十年的事情,家长不清楚、学生不了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洋概念的“游学”来到中国,就成为了颇具特色的 “中国式游学”。
■问题剖析
“中国式游学”当前“病症”
整个市场目前状态可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60多年的游学历史,让外国人的游学已经建立起来一整套完整的保障体系,学生们往往在一年前就已经定好了营地,在这之前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外国人也建立起了完善的安全体系,目的是让家长们对此非常放心”,一位有过多年游学业内工作经历的人士告诉记者。
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游学项目只是近十年来开始出现在市场上,因此很多家长对于游学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并不太清楚。“有的家长是看到其他家庭为孩子选择了‘游学’自己才这么做,其实是在跟风,是在‘被迫游学’”,学生并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学项目中来,而是在家长的安排下、抱着旅游的心态选择游学的。 “整个中国游学市场目前的状态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首先一个原因是国家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
“游学市场正在升温,可是中国的游学还没有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业体系,其中确实存在一些投机取巧的游学机构”,游学市场目前现状和早期的留学市场一样,这可能是发展都要必经的一个阶段。
家长的呵护有加有时是种错
每个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父母也更是把他们捧在手心里。突然送去游学,家长的心理可谓是“提心吊胆”,甚至有的家长不放心甚至随团 “亲子游”。中国学生选择去海外游学,其实并不单单考验中国孩子们的语言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从小就对孩子呵护有加的中国家长而言,也更是一种考验。
现实表明,中国家长的过度关心有时反而造成了孩子们的叛逆心理。澳际教育游学部总监卢杰告诉记者:“每年参加游学的学生中,总会有家长不停地给孩子打电话,结果造成孩子逆反、关机等事情的发生。”卢杰指出,中国家长们过度关注孩子在海外的情况,反而会干扰到孩子的游学体验,使孩子无法放空自己专注地学习并享受新鲜事物。
“游历和课程安排是家长很关心的,而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还是游学的安全问题。”
身处国外却跳不出国人的圈子
2011年7月份,刘田(化名)参加了学校与美国某大学的游学交流项目,为期25天。走出了国门,刘田对于这次美国游学之旅寄予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好好锻炼下自己的口语。可是,他的愿望落空了。“游学团里都是中国人,说英语的机会并不多”,刘田告诉记者,前半个月的时间是在该大学里进行学习,除了出去购物之外,课堂上是唯一能够有机会说英语的地方。
由于游学的时间很短暂,个人办理出国签证非常麻烦,绝大多数家长都会给孩子报个游学团,以便省去签证上诸多的麻烦事。于是也就出现了很多像刘田一样经历的学生:大家抱团出国游学,结果依然生活在中国学生的圈子里。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学生集体出国,然后又集体回国,现在的游学真是变了味”,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向记者感叹道,“上午进行语言学习,下午参加各种活动,绝大多数游学项目的内容都是雷同的,指望这两三周的语言学习就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桑会长指出。
一位留学界的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利用这十多天的游学时间试图让孩子在国外学习英语,还不如直接让孩子在国内参加个‘1对1’的英语培训班,或者请个外教来教孩子英语,国内的花费肯定没有游学这么高。”
走马观花式行程让孩子们疲于奔命却收获甚少
第一个愿望没能实现,刘田就寄希望于第二个愿望。在为期15天的语言学习之后,刘田终于迎来了难得的“美国行”。他希望能够借此见见大世面、开阔下眼界。可是由于时间紧、行程满,他最后连玩都没玩够。
从华盛顿到纽约、从费城到波士顿、最后从洛杉矶飞到了旧金山,刘田在十天时间里游了美国6个主要城市。“这是此次美国游学最大的遗憾,感觉一切都太走马观花了”,刘田告诉记者,最不应该的就是以团队的方式来游美国,没能够细细体味美国文化。
“游学的主要使命是打破文化地域和语言的障碍,打破这个障碍的方法就是到当地国家去,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你才能够真正的掌握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基础”,澳际海外游学中国区负责人姜楠告诉记者,这是游学概念的精髓,如果单单只是以游学的名义、但游学的安排与走马观花的旅游行程几乎很接近,也就失去了游学本身无论是教育还是文化的意义。
而现实中,将游学安排的和旅游一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记者在网上查看相关游学机构的活动内容介绍时就发现,不少游学机构的行程安排都是“满满的”。“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美国西点军校、波士顿州议会大厦、肯尼迪图书馆……”在一所游学团的活动内容介绍中,记者看到在两周的行程中学生们将要游览16处景点,其中还不包括两天的在校内学习。
“外国人游学是一个地方待上十几天,中国人游学则是利用十几天的时间尽可能地去不同地方”,一位游学业界的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家长希望让孩子花最少的钱、游览最多的地方。整个过程下来,孩子特别的累,但收获却少。
“中国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很多人的照顾,而在国外有时生活在寄宿家庭中,这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很多寄宿家庭传递过来的情况表明,有些中国学生不怎么跟寄宿家庭进行交流,他们更喜欢玩电脑、玩游戏,这无疑和游学本身要实现充分交流的目的有些不一致。”
出谋划策
如何跳出“中国式游学”的“怪圈”?
“现在的‘中国式游学’有点像国外早期的游学形式”, “因此国内的游学需要有更多升华的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中国式游学”走向真正意义的游学?对此学生和家长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游学住宿,首选当地寄宿家庭
目前,国内学生参加游学大都组团进行,主办方一般会提供两种住宿环境:一种是集体宿舍,另一种是当地的寄宿家庭。有些孩子怕单独跟陌生人交流和沟通,因此会选择集体宿舍,但跟熟悉的人居住在一起,这种方式会让游学大打折扣。
在当地寄宿家庭居住,可以让学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从而感受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对沟通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家长要放手 避免“亲子游”
针对中国家长的过度澳际,“游学本身是要提高学生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下的独立能力和交流能力,亲子游的方式就削弱了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任何学生只要跟家长在一起都会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使得孩子的沟通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并且家长大多是讲中文的,这也不利于锻炼孩子的外语水平。因此,亲子游会影响孩子真正体会游学给他们带来的成长”。
重视游学前的准备和游学后的反思
游学前家长和学生更注重的是衣、食等生活方面的准备,游学后学生们也似乎都在为分享游学经历而忙前忙后。但游前游后只做这些就足够了吗?
曾随母亲——著名作家毕淑敏周游世界的芦淼先生表示,至少要拿出与游学同等的时间去百度去google,用尽所有的方法得知当地的资料。这个工作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时间用在游前,第二部分时间用在游后。“去之前你必须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去之后你必须对这个地方有所反思,这两件事做到了游学才会更有意义”。
游学期间要主动交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游学机构收到寄宿家庭这样的反馈,说“中国学生不做家务,吃完饭就把盘子放在水槽里面,也不说谢谢、也不洗碗。而且也不愿意交流,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己玩手机和玩电脑”。
对此,专家建议中国学生:“不要害怕,不要害羞,要主动地去与他们交流并承担一小部分的家务。通过与寄宿家庭的交流了解中外文化上的差异,也可以通过对比寄宿家庭同龄孩子的处事方法来理解文化的不同。要主动地去观察中外文化的差异,充分利用游学的机会。让游学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主动的、开放的与寄宿家庭交流沟通是不可或缺的”。
现身说法
海外“游学”的“另类”范本
谈及收获,芦淼表示:“过去地球在我的头脑中是一个个小碎片式的,但是现在我能够将它们串联起来,每个碎片的背后都有当地的历史和人文,以及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一群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故事。整个世界在你眼中不再是课本里零星的塑料片了,而是一段段真实的故事。”虽然不是正宗意义上的游学,可是边游边学的航海旅行也让他感悟了很多,后来他将自己的收获写成了一本书。2008年,芦淼随母亲乘坐“和平号”游轮环游世界,成为中国大陆航海环绕地球旅行的公民之一。
“游学”就是要“游”出点东西
所谓“游学”当然是要边游边学,可是在芦淼的定义中“游学”并不是这个概念。
“家里知道是出去玩,送他们出去的机构知道是去玩,孩子们也知道是出去玩,但是对外面其他的人却说是去学,这让孩子们的心理变得很扭曲。”在芦淼看来,对于多数人而言,所谓游学就是指要出去游玩,而且游玩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学的价值。
芦淼更看重“游学”中的游,他认为中国学生不缺学的时间,缺的恰恰是玩的时间,就算是家长让孩子上个兴趣班,还是要让孩子去学习东西。“现在提到玩,很多孩子想到的却是闷在自己的屋里跟电脑玩。我们缺的是出去见识、出去游玩的机会。”芦淼就选择了出去“玩”,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要“玩”好,还要“玩”的与众不同。
“如何游的好、游的与众不同,这也是因人而异,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能激发他兴趣的区域和景点是不一样的。”而对于芦淼而言,只有按照自己意愿去选择做的事情,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芦淼举例说:“在参观卢浮宫时,有的学生看看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之后就算是游览了著名的卢浮宫了,但我见过一些学生在卢浮宫里一待就是十多天。”
成长的过程就是游学的过程
由于户籍的原因,国内教育存在着“一校终身制”的现象。学生上了一个学校,被分配到某个班级后,基本上就会在这个班一直上到毕业。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会转班、转校。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是在应试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而是在一个接受国际化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从女儿安琪、儿子安东一出生,王辉耀就带着他们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幼儿园、小学、中学,两个孩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校,足迹遍布中国、加拿大、法国、美国、埃及、希腊……
在《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一书中这样记载到:“从短短两周的语言培训班,到为期一年的插班正式学习;从游历港澳台,到精读粗看欧洲美洲;从参与社区活动,到锻炼心智体魄。”安琪和安东跟随父亲读了万卷书、游学万里路。王辉耀表示,安琪、安东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学校,见识过不同国别、不同背景的老师,加起来可能有上百个,更不用说他们接触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了。
“我坚信这种多元文化的学习会让他们终身受益。”王辉耀在书中说道。事实也证明如此,2008年,年满18岁的女儿安琪就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儿子安东后来也进入到了纽约大学商学院。
Copyright 2000 - 2020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aoji.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证050284号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灯市口大街33号 国中商业大厦2-3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