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 331阅读
现如今,出国留学热潮愈演愈烈,低龄出国留学真的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吗?让我们通过实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海外留学专家的建议。
进入9月,新一轮的留学申请拉开帷幕。看着身边同学纷纷准备出国,原本没有留学计划的李想,也按捺不住了。在某外国语学校就读高三的他,近日在母亲的陪同下,慕名来到北京某留学机构,请留学专家量身打造突击留学方案。
如今,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财力支持孩子出国读书,并且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然而,在日益高涨的留学热潮中,有一些学生既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国,对海外学习生活也没有做好准备,就“不明不白”地出了国。
从早前的渴望走出去,到而今学成归来的就业难,面对国内外就业形势的趋紧,还能秉持“以始为终”的心态,只将跨出国门作为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采访中,相关专家提醒,走出“被留学”的尴尬,不但要规划如何走进国外大学的校门,更要好好思考,是否具备充分的实力能顺利走出校门,需要更多“知己知彼”的了解与远见。
越早出国越有机会进入好学校?
“海外军团”申请大学未必有优势
来自美联社的数据显示,2013年秋季,美国共签发了31889个赴美读高中的学生签证,而在2005年,这一数据只有639个,几乎增长了50倍。目前,中国已经超过韩国成为到美国读高中的最大生源国。
留学低龄化这一新趋势的背后,不仅是中国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更多的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很多高中生不愿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而被迫放弃课外活动机会。不少有留学意向的家庭,望子成龙心切,他们相信,“早起的鸟儿有食吃”,越早出国读书,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梦寐以求的学校。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很多人认为在美国上高中,申请大学时会更有竞争力,但实际上,现在申请美国名校,竞争越来越激烈,高中即在美国就读学生组成的所谓“海外军团”并不具有优势,相反可能处于劣势。
因为受英语水平和不同教育环境影响,学生刚到国外就读时,学习成绩普遍不如在国内时那么好。国外高中课程量很大,可能比国内读高中还辛苦,根本没有很多时间单独准备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俗称“美国高考”)等标准化考试,并且美国高中没有SAT备考的安排,老师也普遍不认同通过培训和练习可以提高SAT成绩的观点,使得在美国的高中生普遍没有强烈的意识要投入很多时间准备标准化考试,学生考SAT凭借的是平时学校里学的知识的积累,考前只做很少的训练,很多学生甚至考前根本不做练习。这样的“高考文化”很大地影响了名校申请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使得同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在美国上高中的考SAT,可能比在国内上学的学生考得更低。
此外,中国学生去美国上高中,基本上都是去的私立中学,而很多美国私立中学都在小地方,并没有很多资源可供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现在有一种潮流,以为越早出去留学越好,越早出去今后越能申请到好的大学,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广大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清楚,这其实有一个前提条件,只有英语基础好,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融入不同文化能力强,生活自理能力过硬的学生,才能很快适应高强度的、与中国不同的美国式高中学习和社会环境,并且取得好成绩,最终被名校录取。反之,那些误入“被留学”困境的学生,因为上述名校申请的几项重要元素的缺失,更不容易被名校录取。很多出国上高中的学生和家长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一手酿成“早出国反而上不到好大学”这样有违初衷的结果。
“沃顿爸爸”、资深留学顾问陈伟在美国生活20多年,亲自走访过百余所美国院校,他也直言,越早出国与越有机会进入梦想学校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尽管中国留学生在数学和阅读科目上都比美国学生有优势,但是在“软实力”上却略逊一筹,例如批判思维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出国的早晚是家庭的个性化需求,但什么时间更好,则是见仁见智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寄宿家庭的选择、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学术情况、学校的规模以及国际学生比例等,所有考虑最好参考美国的原始信息,不建议参考有经济利益的“软广告”介绍。
在今年的留学申请中,确实出现了不少高中在美国学习、申请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这些学生当中优秀者成为国内优秀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有力竞争者,但“海外军团”是否比国内申请者更有优势?这不能一概而论。
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来说,越早出去,越早接触美国教育,对今后申请美国大学确实有很大的优势,但对于英语水平、学习和独立能力较弱、学生自身出国意愿不强的学生来说,并没有优势可言。如果学生在新环境中不能适应,没有自信,反而不能很好利用美国的教育资源,容易产生中国人扎堆、学习成绩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甚至出现违反校规校纪被规劝退学等事与愿违的情况。
在国外上大学更加轻松自由?
中国留学生遭遇“大一恐惧症”
如果你在准备留学,而每天只在乐此不疲地比较着大学的排名,盘算着专业是否热门,关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手,签证能否顺利过关……那么,你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留学申请误区。
这不是危言耸听。对“被留学”现象,有专家指出,其问题症结出自部分学生和家长在考虑留学时过于“近视”。他们秉持“以始为终”的心态,只将跨出国门作为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目前,不少学生和家长对海外学习状况和生活状态缺乏认识。
中国学生出国前一般只知道美国大学的排名,而不了解美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对留学准备不充足。很多人不知道,在美国读书会那么苦,尤其是在美国读本科,尽管一学期选4到5门课程,但一门课的参考书就可能多达15本,量大,速度快,学生会学得比较深,学得比读研究生苦多了。在国外想成为优秀的学生,那要做好经常熬夜的准备。
去年有媒体爆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名校退学率高达25%”,这个数据引起多方质疑,其准确性有待考证。高燕定认为,这个数据是绝对不可信的,爆出这个耸人听闻的数据是很不负责任的。数据不太可信,但这应引起中国学生和家长反思,出国不应该是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到国外留学不是出去镀金,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哥伦比亚大学研二学生刘骥,本科时就在美国就读,他告诉记者,对新生而言,语言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如果学习基础和习惯较好,没有语言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得都很优秀。他认为,很多问题,比如课堂表现、作业表现、与老师的互动以及是否适应教育环境和生活文化,都是语言问题折射出来的。如果语言能力好,他们会主动寻求各种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
美国大多数学校都有规定,GPA2.0(平均成绩点数)以下,如果是初犯可以留校察看一学期或一年,如果第二年还没有提高,就会被退学,但这都是以非常隐私的方式通知到个人。
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的萧邦平,清晰记得他读大一时遭遇的尴尬。那时,父亲要看他的成绩,他会找很多理由不让父亲看。当初他是放弃国内保送名校资格申请出国的,在国内算得上优秀,但在南加州大学大一GPA仅为2.2,他觉得成绩太寒碜,拿不出手。
萧邦平说,中国人喜欢报喜不报忧,中国学生在美国大一的艰难情况,很多被隐藏掉了。据他介绍,2012年波士顿大学公布的国际生报告中,中国学生大一阶段平均GPA仅为2.57,低于3.11的平均水平,退学率更高达7.32%。然而,适应美国生活后,大四阶段中国学生的平均GPA跨越至3.3,甚至数届包揽最高毕业荣誉。
国外迥异的学习环境给中国学生在入学初期带来了巨大的劣势,萧邦平说,“大一恐惧症”已经成为中国留学生自我安慰的新兴名词。中国学生大一和大四的两种极端表现说明,中国学生学术能力并不差,但缺乏自由化政策的使用经验,缺乏多文化并存社会的生活能力,缺乏自由管理下的独立学习技巧。
《汉莫拉比法典与欧洲文化起源》这样的课程标题是不是让你毛骨悚然?萧邦平说,大多数中国学生都因为不擅长选课而在大一被这种跟专业完全无关的偏僻科目所折磨。然而,抢课、换课等学术操作技巧是美国学生从高中时就娴熟掌握的,不公平的竞争从一开始就让留学之路更加崎岖。
萧邦平说,很多大四毕业生甚至都不知道,美国大学其实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史诗级的教学资源库,包括个人顾问、课业补习、专业调换、论文指导、成绩协助以及挂科重修,等等。可惜能够娴熟运用这些资源的中国学生寥寥无几,很多人甚至连专业都不知道如何选择。
美国课程评分完全是百分百由教授自主决定,然而,中国学生往往在挂科后才深刻理解到“讨好教授”的重要。萧邦平指出,在关系维护上,中国学生却连美国学生社交圈都无法融入,如何明白教授对学生评价的倾向性?这正是文化鸿沟和背景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实际上,拿到offer只是留学生涯一个新的开始,要避免“被留学”,更需要在学术政策、文化适应、自我规划等方面做好准备。
一纸文凭能解决就业难题?
留学申请需学会“远视”
尽管名校录取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在生源争夺全球化的背景下,申请留学却变得越来越容易。根据《华尔街日报》对美国联邦数据的分析,在2010年到2012年间,超过1/4的美国四年制私立院校发现,其报考人数下降了至少10%,而在2006年到2009年之间,报考人数出现类似降幅的学校比例不足1/5。
在此影响面前,并非每所学校都平等,除了那些最为优秀的院校,这些变化对大多数公立和私立院校都已造成压力,而那些招生面向中等学生、奖助学金少且学费高的私立院校,受到的影响最大。
2004至2014年这10年间,美国高校总的招生格局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个别大学的局部变化是有的,而且变化很大。比如,某大学10年间国际学生人数增长了34倍,其中中国本科留学生增长了47倍。截至目前,该校中国学生人数已经超过4500名,占该校所有留学生人数的一半。
在这种形势下,有不少学校在招收国际学生时,会增加中国学生的招生比例,或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一些实用性专业,或提高对优秀学生的奖学金比例,以吸引更多学生就读。
刘骥在读本科时,曾在学校的语言中心当助教,在语言中心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是通过留学中介机构申请的双录取的学生,即要先读2年的语言课程,学期结束达到要求,就转入正式的学历教育阶段,否则就会被迫转学,由正规大学转到社区大学。
据刘骥观察,在生源有限的情况下,竞争力差的大学,越来越重视国际合作,加大力度来吸引国际生源。比如社区大学,更愿意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
于是,被留学的光环所吸引,被预期的高收入所吸引,这些曾经让无数学生和家长动心的理由,如今是否还能成立?关于海归光环的讨论一直在继续,而海归就业不再具有优势的报道也不断见诸报端。近年来,不仅留学生在国外就业压力大,而且回国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在《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随着出国留学生的多层次化,不少“低质量”的海归虽然获得了国外学校的文凭,但究其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依然与国内的“土鳖”无异,甚至不如国内名校毕业的学生熟悉本国国情、了解就业市场,不少用人单位也逐渐趋于理性。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回国处负责人表示,用人单位对海归人才的需求日益明确,不仅要有过硬的外语口述、书写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国外同行业的工作、实习经验,参与相关项目的经验,以及国、境外的相关行业资源。对大量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海归而言,回国后就业优势并不明显。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留美热潮,以及一些媒体对美国名校的夸大宣传,加之中美两国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高度盲目性。
这种盲目性与中国很多家长的传统思维有很大的关系。目前,一批有资金基础、有能力送孩子留学的家长,在他们大部分人眼中,送孩子出国,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为了有什么长远的发展。同时,中国家长特别看重排名,很多人为了更好的学校名气,不考虑专业,不考虑职业发展,这就出现了留学时选校的盲目性。其实,即使进了名校,也不一定就是拿到了金钥匙,因为学校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重要,这决定了学生日后就业的前景及机会。
她接触到的不少家长认为,一出校门就做管理者就是好的职业。其实,在很多行业里,都是要先从最基础的职位做起,工作表现优异才会有提升的空间和可能。但正因为有些学生及家长不接受从最基本的职位做起,所以即使有好的教育背景,也无法就业,于是形成海归变海待的现实状况。
根据目前留学人数增长态势,结合国内外就业环境,海归就业人数将持续甚至迅猛增加,光凭一纸海外文凭已经很难冲破就业“瓶颈”。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日益壮大的留学大军时,不得不好好反思一下,那些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梦想,欲踏上海外求学之路的准留学生们,真为留学做好准备了吗?
学生和家长必须要学会“远视”,对留学做一个全面的规划,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海外院校,而非盲目地追随潮流,陷入“被留学”的困境。
Copyright 2000 - 2020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aoji.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证050284号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灯市口大街33号 国中商业大厦2-3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