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7 295阅读
140年前,新加坡最早的华人出版印务馆在新加坡直落亚逸街创立。这家出版印务馆之所以值得一书,不仅因为它是最早,也是因为它出版、翻译和承印了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书籍和刊物,担负起帮助华人移民融入本土社会、接受异地文化的使命。它当年出版和承印的出版物,也为今天的新加坡近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
直落亚逸街(早年华人俗称源顺街)是新加坡社会与经济发展史上,一条举足轻重的街道,早年这里曾一度是九八行的集中地,另外直落亚逸街亦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庙宇、教堂、会馆、学校、报馆、出版社、印刷馆、民信局等都是这条老街上的重要文化地标。
新加坡最早出版及印务馆——古友轩(Koh Yew Hean Press)就曾坐落于直落亚逸街,创办人是来自福建金门的林光铨(字衡南),创办年代约于19世纪下半叶。
印务馆和出版社在早年几乎可以说是一体的,两种不同的作业密不可分,然而今天就不一定是这样了。古友轩之所以值得一书,不仅因为它是最早的一家,也是因为它出版、翻译和承印不少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书籍和刊物,这对一家由华人经营的印务馆来说就相当不简单了。
创办人林光铨
关于古友轩创办人林光铨的生平,学界所知甚少。多年前出版的《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第一册)里收录了一本由古友轩于光绪三年(1877年)出版的《西河林氏族谱》。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书刊,族谱中的人物图像,以中国传统版画的形式表现,线条简洁清晰,例如谱中的妈祖及千里眼和顺风耳图像,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族谱《后记》中,林光铨曾透露自己的一小段生平事迹:
……咸丰末年(约1861)客游新嘉坡,每见英人精印摹写之法、字画如新,宛然秀劲,虽日书数千言,倚马可待。心慕彼技精巧,遂往求学,仅几阅月,尽传其艺。
文揭林光铨于咸丰末年(约1861)从金门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在本地看到洋人精湛的印刷技术,从而在本地拜师学艺。言谈之中透露林光铨原本早已对印刷术有所认识,才会在短时间内学会西方的石印技术。
古友轩创立年代及最初馆址
古友轩创立的确切年月已无从晓得,倒是后来创刊的《星报》在其头版上,总是刊登一则自己宝号的广告,在广告中古友轩自称“在叻(新加坡)为印局已有20余年”,《星报》创办于1890年,以此推测古友轩至少在1870年代就已经创立了。
根据《新加坡与海峡指南》(The Singapore & Straits Directory for 1880)的记录,古友轩最初设馆于源顺街(即直落亚逸街)52号,大约于1890年时搬迁到同街的100至102号。古友轩出版的《华夷通语》里,附有一则广告:“本轩开张在新嘉坡大伯公祠边业已多年。”查阅1893年的新加坡市区地图,100-102号就位于今天直落亚逸街的福德祠(现已经改为民俗博物馆)旁边。
在《后记》中,林光铨也道出自己的期望:……铨也、他日袖一部归之浯江,藏之堂庙,使向之父老、求而弗获者,今且全璧皆珍向之。这表明林光铨希望带着自己出版的族谱,衣锦荣归。衣锦还乡确是当时离乡背井的华人的最终目的,所不同的是,林光铨并非以身怀家财万贯返乡为第一选择,而是希望身怀精湛的印刷之术返乡。
文彩缤纷映古道 承印《阿都拉自传》奠定知名度
一家由华人经营的印务馆要在异乡承印中文刊物或许不难,难的是承印与自身母语之外的语文刊物。大概在开业不久,古友轩就承担了这项赋有融入本土社会及异地文化交流双重意义的出版任务。
1880年,英国皇家学会海峡分会(Strait Branch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委托古友轩承印马来现代文学之父文西阿都拉(Abdullah bin Abdul Kadir Munshi)(1797-1840)的自传《阿都拉自传》(Hikayat Abdullah)。古友轩所刊印的《阿都拉自传》,全书为爪夷文(Jawi),只是在封底有一则中文广告曰:本轩承印各款文字,细心校对,依期告竣,惟冀光顾者请认招牌,庶免致误。
这部石印版的《阿都拉自传》当时获得本土马来社会的赞赏,马来报章曾经赞扬古友轩承印的这部传记印刷精美,皇家学会也付出高达四百银元的酬报。
出版巫语和汕头语工具书
除了马来语工具书,古友轩在1886年时曾出版一本汕头语工具书“Handbook of the Swatow Vernacular”(本书没有华文书名,目前学界翻译为《汕头话读本》,全书168页),作者林雄成是潮籍,是海峡殖民地法庭的翻译员。
此外,1891年海峡殖民地政府还曾授权予古友轩,将海峡殖民地宪报(Straits Settlement Government gazette)翻译成中文出版流通。
创办《星报》
林光铨在创立古友轩之后,逐步筹备另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创办《星报》。《星报》创刊于1890年12月14日,是继《叻报》后第二份立足于本地的华文日报。《星报》的创办年代正值中国晚清,政治与社会动荡不安,在海外办报的林光铨,其办报思想自然是关注国家的命运,痛恨列强,希望通过改革振兴国势。此外《星报》也同时关注本土华社的动向,呼吁改革时弊,推动文教事业。
承印《海峡华人杂志》第一年四期
1897年,海峡侨生林文庆与宋鸿祥(宋旺相)创办《海峡华人杂志》(Straits Chinese Magazine),推动海峡华人的文教事业。这是一本双语刊物,旨在提倡华语和儒学,改革本土社会及教育。《海峡华人杂志》每年出版四期,从1897年开始共出版了11期,其中第一年的四期由古友轩所承印。杂志封面的杂志名称、编者姓名、印刷商皆是英文,只印上“过则勿惮改”四个中文字(源自孔子《论语》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以阐明办杂志者的尊儒思维。
《海峡华人杂志》第一年(1897年)四期由古友轩承印,第二年改由另一家印刷商出版,即林文庆发起“剪辫运动”那一年。“剪辫运动”曾遭《叻报》与《星报》严厉谴责,并在华社引起激烈争论。古友轩没有继续承印第二年的《海峡华人杂志》,或是由于《星报》与林文庆等人的先进理念不同有关。
古友余韵
学界一直无法在现存的文献中找出林光铨的离世日期,只是从《星报》的一则社论中获知,他至少在1898年6月以前就已经撒手归西。而《星报》也于1898年8月时停刊。
1898年10月7日,《叻报》上刊登一则拍卖古友轩物业的广告,结果由海峡侨生林文庆接手。林文庆只是将《星报》改为《日新报》,古友轩的广告依然出现在《日新报》上。可惜的是,《日新报》于两年后经营不善而停刊。
文化事业是艰难的事业,却也是令人向往的事业。在上述《日新报》停刊以后,古友轩这个隽永的店号并没有被接手经营者放弃,反而是以其原有的名称继续营业。1911年时,古友轩经营者应该是个潮州人,他在这块金字招牌加上潮州及英记字样,全名为“潮州古友轩英记”,地址则迁移至桥北路(水仙门)18号。
140年前一家由华人移民创办的印务及出版社,今天在人们的记忆中几近消失了,但它当年出版和承印的印刷品如《阿都拉传》《海峡华人杂志》以及海峡殖民地宪报中译本等,今天为新加坡近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
立即咨询Copyright 2000 - 2020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aoji.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证050284号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灯市口大街33号 国中商业大厦2-3层
高国强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1年
成功案例 2937人
留学关乎到一个家庭的期望以及一个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留学规划导师,我一直坚信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品质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基于对学生和家长认真负责的原则,结合丰富的申请经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清晰未来发展方向,顺利进入理想院校。
陈瑶A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5年
成功案例 4612人
拥有大量高端成功案例。为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齐亚楠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3年
成功案例 3536人
商科案例有哥伦比亚大学等,工科案例有麻省理工大学等,艺术案例有罗德岛大学等。
李君君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3年
成功案例 3623人
成功案例涉及美国排名前60的院校,专业涵盖商科(金融,会计,管理),工科(生物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等热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