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文化

2012-11-29 作者: 164阅读

    留学生初到美国,除了饮食之外就是要融入美国的文化。澳际留学美国部专家就总结了几点,希望可以帮到学生。美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因为美国人的语言、人口构成,以及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又与欧洲不同,因为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上驱赶走印第安人后,在一片荒芜旷野之地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灿烂文明。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化习俗与社交礼义时,既要顾及欧美文化的相同性,又要注意两者的相异性。
    一、宽容性
    美国是个移民之国,它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因为差异十分普遍,人们就不特别注重统一性。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宽容性,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里可行的习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宽泛。
    由于美国人的宽容性较强,所以美国人很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身上,它与中国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十分酷似。譬如说,丈夫可能是个共和党人,但他决不能逼迫他那拥护民主党的妻子改变政治立场。同理,母亲也许是个天主教徒,但她决不能强迫她那已皈依成穆斯林教徒的儿子改变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习惯和平时事务处理中,这种宽容精神更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
    二、不拘礼节
    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于世。在写字楼里,人们常常发现“白领工人”不穿外套、不系领带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工作。有电话交谈时,他们会朝椅背一靠,把双足往桌子上搁,悠哉悠哉地在电话里“侃”上个半天。在大学校园里,美国教授身穿牛仔裤、足蹬耐克鞋进教育上课的例子数不胜数。更有甚者,美国教授讲到来劲之处,会一屁股往讲台上一坐,神采飞扬地滔滔不绝一番,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更常见的情形,是美国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随和、轻松关系。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以常看见美国长辈与幼辈互拍肩膀、无拘无束的镜头。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美国人不拘礼节的习性。
    从文化角度上讲,美国人不拘礼节的习性与他们的民主平等观念相关。人们对家庭、地位、身份不十分看重:更主要的是当事人本身的实际成就。因为大家珍视平等的权利,人们互相交往中就没有必要过份讲究各种各样的繁缛礼节了。
    三、交友
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常因讲得拢、合得来、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而交上朋友,这在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地域流动和社会流动都很的国家里,交友自有它的特色。由于人们时常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他们的友谊可能不久即告消失,双方各自再找合适的新朋友。美国人不会因这种友谊的处理方式而感到“薄情”,更不会觉得自己受了对方的轻视,或者侮辱。大多数情况下,逐渐中断联系是很正常的。但有趣的是,一旦有机会再见面,不管间隔多久,昔日的朋友会“和好如初”,甚至继续密切往来一段时间。 基于在这交友方式,外国客人去美国人家作客时,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在地与他们闲谈、玩耍,不必为保持终身友谊而担忧犯愁。
    当然,尽管美国人的友谊不很持久,但在交友中,他们还是强调真诚和信任,友情中掺不得任何虚假和欺骗。
    四、喜欢DIY
    欧洲、亚洲等国家的有钱,为了显示气派,或者为了从琐碎的家务中解脱出来,常常雇佣女仆、厨师和司机等人侍候自己及家人。美国人中,这种情形不多,因为他们讲究“自己动手”(do it yourself)。在美国,不管是医生、教授、律师、商人,他们都是自己煮饭、洗衣、上市场购货。他们有社会身份,但不认为干家务会降低他们的体面身份。他们也有经济实力雇佣“保姆”,但觉得自己会做,没此必要。上美国人家作客,人们可以常常看见大教授、名医生自己下厨烧饭做菜。至于修剪草坪、整理车库和油漆屋顶等之类的粗活,有社会身份的人不仅无厌烦之感,反而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DIY的习惯与美国人的拓荒精神有密切关系。在美国人看来,DIY不仅体现着人们的自立精神,而且人们还能从“动手”之后的成果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价值。
    五、个人努力
    美国是个尊重个性、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个人奋斗成功的故事是“美国梦”的精髓部分。无论是卡内基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工到富甲天下的钢铁大王,还是林肯从平头百姓之家平步青云地登上总统宝座,他们都是普通美国人津津乐道、梦寐以求的个人成功典范。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里,人事关系、家庭背景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在意大利,人们需要教父的帮助,在非洲,人们必须得到酋长的引荐。但在美国,人事关系固然有助于人们取得成功,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精神、才能智慧、进取勇气和随和性格。美国是个“自己动手”的社会,人们对机会均等的观念坚信不移。在那里,成功既不靠家世“祖传”,也不靠他人赐予。个人努力,全在于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不息奋斗;个人努力,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 
    六、批判精神。
    在东方文化体系中,批判精神是一个薄弱环节。或出于尊敬,或出于礼貌,或出于惧怕,或出于敬畏,人们对权威很少提出质疑,更害怕挑战。事实上,这些国家里的等级制度大多比较森严,人们长期以来受等级观念熏陶,从孩提时代起就被告知,“大人的话总是对的”。但在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里,人们从小就训练孩子发问,培养他们求知的习惯。孩子提出问题后,美国家长和老师们不是马上给个答案,而是循循善诱地启发、诱导、帮助孩子们一起思考。有时,大人们会嘱咐孩子们自己去图书馆寻找答案,很少为孩子们“包办”解答。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孩子于是司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现成的,它得靠人的寻找和思考。
美国人的这种质疑、探究性精神自然地引导他们对权威或权威性观点持批评式态度。年青人与长者会因意见相左而互相争辩;学生与教师会因看法不一致而“唇枪舌战”一番;新手与权威会因观点相异而互不相让。美国人对权威质疑不是不尊敬权威,而是认为只有通过自由讲座才能辨析真伪,从而逐步接近真理。
    此外,在美国人看来,人的尊严之要素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而独立的人格的前提是独立思考能力。要独立思考,批判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再者,质疑和批判时,针对的不是人,而是这个人的意见和观点。
    澳际留学美国部专家还要提醒学生,初到一个陌生国家,除了提前了解该国的情况之外,更应该入乡随俗,遇事冷静分析,及时与人沟通和求助,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留学咨询

更多出国留学最新动态,敬请关注澳际教育手机端网站,并可拨打咨询热线:400-601-0022
  • 专家推荐
  • 成功案例
  • 博文推荐
  • 高国强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1年

    成功案例 2937人

    留学关乎到一个家庭的期望以及一个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留学规划导师,我一直坚信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品质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基于对学生和家长认真负责的原则,结合丰富的申请经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清晰未来发展方向,顺利进入理想院校。

  • 陈瑶A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5年

    成功案例 4612人

    拥有大量高端成功案例。为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 齐亚楠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3年

    成功案例 3536人

    商科案例有哥伦比亚大学等,工科案例有麻省理工大学等,艺术案例有罗德岛大学等。

  • 李君君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3年

    成功案例 3623人

    成功案例涉及美国排名前60的院校,专业涵盖商科(金融,会计,管理),工科(生物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等热门领域。

  • 哪些大学,在大厂的target school名单上?

    3586人阅读 查看原文

  • 甭管去哪国留学,只要是QS前100大学就行,反正我毕业后都是要回国的!

    2933人阅读 查看原文

  • 2023留学年度盘点丨这一年留学圈都发生了哪些大事?

    3800人阅读 查看原文

  • 哪个瞬间让你觉得留学超超超值?

    3146人阅读 查看原文

我要查

澳际服务

我要读

热门国家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