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留学生们出了国都喜欢抱团.

2017-07-26 作者: 342阅读

  很多同学出了国后,都喜欢抱团,这本无可厚非,但很多人留学几年英语能力却并未提高,交流仍有问题,比如前不久的美国高中绑架案当事人还需要自带翻译。下面一起来看看一位知乎上的网友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这有什么奇怪的,人类本能嘛。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当然会倾向于跟自己有共同点的群体混在一起。

  不要说生活在国外会跟本国人抱团,有一次与一位女士(她是迈阿密人)讲起这个话题,她是这样说滴:

  哦别说你们外国人了,以前我去纽约上大学,发现迈阿密人在纽约也抱团的——大家在一起开party说:“艾玛纽约好冷!”

  以上说的是人类的共同存在的对不确定性的不安和对安全感需求。

  事实上,之前我曾经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维吾尔族大学生喜欢和汉族同学交朋友吗? 这两个问题其实非常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某种程度上简直是perfect match。

  另一个问题的感觉(一些)维吾尔族大学生“很难交往……想说话却总觉得对方跟你保持心理上的距离,他们总是喜欢和自己族的朋友来往”,其实往往也是外国人对中国留学生的看法。

  然而恐怕也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中才存在这样的现象。几年前,我还在国内上大学之时,我们大学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就是韩国人。那时候我对韩国留学生也抱有同样的疑惑——“为什么他们不愿意与当地人交往?”、“为什么只跟韩国留学生交流?”、“为什么整天说韩语(既然都来中国了,来都来了)?”等等。

  再后来去了美国……感同身受,逐渐理解了上述疑惑产生的原因。

  所以除了人类共有那些跳出comfort zone之后的感受以外,还有什么原因会让某些国家或者民族在这一问题上表现的更明显呢?我个人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由于文化的影响,普遍比较含蓄,尤其是会担心对别人提出要求/寻求帮助是“麻烦别人”(尽管这并不代表他/她不会坑你)这种“担心麻烦别人/让别人讨厌”的潜在心理,在来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简直达到了顶峰。

  比如说,课业上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在因为语言有障碍的情况下),许多中国学生的第一反应不是去跟老师聊聊或者写邮件给老师,问问老师可不可以帮助他们,而是选择默不作声得忍受,或者跟同班的中国学生吐槽(如果彼此熟了的话);

  再比如,听到当地学生之间聊得流行话题/词汇自己不太懂,许多中国学生是不会主动问的(尽管在内心深处ta可能很想加入对话),因为担心“这样问多了会不会令别人讨厌?”(虽然ta其实根本一个问题都没问过)——这其中甚至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希望对方能照顾到自己是歪果仁,get到自己听不懂的眼神/脑电波,而主动跟自己作出解释,把自己拉倒对话中。

  ——是的,这个“希望对方主动get并主动帮助(否则会被认为可能对方根本不想帮忙/对话,也就不要提出要求自取其辱)”是一个跟美国社会非常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一点甚至从知乎和Quora (国外问答网站)上本国网友对待歪果网友回答的做法中就可以看出来。在知乎上,如果网友们对待受欢迎的外国用户,譬如一些回答中出现错字或不妥当的措辞,会踊跃的主动前来修改(主动提供帮助尽管当事人没有提出要求);而我在Quora上的回答(我自信上面一定有很多类似的大小错误)几乎从来没有人主动修改,更不要说被人在评论里指出。

  上述对比诚然有我在Quora上关注者不多的缘故,但是更重要的是,(据我观察)美国社会似乎更倾向于认为,如果当事人没有提出要求或很明显得做出需要帮助的举动,有时候主动提供帮助(如改正外国人说话时语音/语法的错误)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对于美国人而言,如果你没有主动提出加入对话/纠正(我的)发音语法错误etc.,那说明你可能对他们聊的话题不感兴趣、不希望别人纠正自己的错误。

  这可能是两国社会中最大的文化差距之一。而这一社交文化上的不同,尽管我们可能知道,却也很难改变潜意识对自己行为的支配。

  中国人与人交往之时,一方面是含蓄的(不熟的情况下不主动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可能又是过于热情的(会多想一步,主动替人解决问题)。身处国外的时候,很多中国学生其实不一定是不想与当地人交朋友,可能只是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恰当的社交模式,从而在相识的一开始就错过了。

  中国学生相比美国学生,更担心自己会“丢脸”噢是的,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缘故——不仅仅会造成许多中国留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公开发言,也会造成社交障碍。原因很简单,留学生多多少少都是有语言障碍的,我们很担心在跟歪果仁(不对这里我们才是歪果仁,恩,本地人,本地人)交流时说错话——因此我们干脆选择尽可能减少跟本地人说话的机会……

  中美两国人对“丢脸”的定义,我想的确是有程度上的差别的。也许美国人觉得,作为一个歪果仁,说不好中文/用错词汇是很正常的,也很愿意跟中国人练习口语——但是多数中国人只在本国的时候才愿意跟歪果仁练习英语(因为身为本地人有一种自然安全感,鉴于周围的本地人英语可能都不好)。但是出国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在一个英语国家、多数人英语说得那么好(这是当然的)、一旦自己犯了错误这是多么令人尴尬啊……如果对方的交谈中有什么文化梗不知道/不懂,过去询问又显得多蠢啊(我又不是小学生!),所以就不太愿意主动跟本地人交流。

  中美民间文化差别太大,与本地人的社交中可能没有太多的共同兴趣(或中国学生认为双方没有共同兴趣)在中国,最常见的夜生活模式是撸串(路边摊吃烧烤喝啤酒)+KTV——很不幸,这两样活动在美国都不常见。美国绝大多数城市似乎不可以在马路上喝酒,也很少见KTV(美国的KTV建的都像红灯区一样……)

  而多数留学的中国研究生/博士,并不太喜欢club (因为我们不擅长跳舞、又太担心过去现学现卖会“丢脸”),恰恰美国人比较喜欢这种娱乐方式。所以双方想要一起过晚间正常的娱乐生活,这恐怕有点困难。

  再说说球类。美国流行的棒球和橄榄球,中国人干脆不玩,国内也没有转播。这么久了,我都没搞清楚橄榄球规则到底是什么……跟别说球队了,可能唯一能聊一聊的就是NBA。难道要相约Sports bar 天天看NBA吗?可能中国学生宁可相约打三国杀or麻将——这又是没法跟本地人玩的游戏。

  再说到House Party——如果是正经的那种,中国学生往往会担心自己搞不清楚社交礼仪(如应该带什么东西去?应该穿什么样子?遇到不认识的人舌头打结怎么办?)而拒绝,或者去了之后纯是吃一顿零食干脆不跟人说话。以我的经验,最好先从出席“大多数人都认识你”的那种House Party,慢慢体会过这种赶脚、认识到House Party没什么可怕的之后,再出席有很多陌生人的House Party——很多中国学生可能没有这类的经验,第一次去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之后索性就不去了,还不如跟中国学生抱团打麻将……

  这也是中美社交文化的不同。中国很少有House Party这种社交形式。

  至于美国其他的民间文化,比如万圣节装扮、爱尔兰日绿帽子等等,其实都是很有趣的文化。中国留学生对于这一类的活动,其实还是挺愿意的参与的(尽管自己可能不会装扮一下自己)——反正我在万圣节的时候,看着大家那么角色扮演的那么拼命,心中也是非常敬佩的,并开心得给他们拍了照……

  综上所述,中国留学生喜欢抱团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留学生如果想看一看不同的世界,认识不同的人,那么就勇敢一点,多跟当地人交流、交朋友并且保持联系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留学的意义和价值

留学咨询

更多出国留学最新动态,敬请关注澳际教育手机端网站,并可拨打咨询热线:400-601-0022
  • 专家推荐
  • 成功案例
  • 博文推荐
  • 高国强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1年

    成功案例 2937人

    留学关乎到一个家庭的期望以及一个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留学规划导师,我一直坚信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品质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基于对学生和家长认真负责的原则,结合丰富的申请经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清晰未来发展方向,顺利进入理想院校。

  • Tara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6年

    成功案例 1602人

  • 薛占秋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0年

    成功案例 1869人

    从业3年来成功协助数百同学拿到英、美、加、澳等各国学习签证,递签成功率90%以上,大大超过同业平均水平。

  • Cindy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8年

    成功案例 4806人

    精通各类升学,转学,墨尔本的公立私立初高中,小学,高中升大学的申请流程及入学要求。本科升学研究生,转如入其他学校等服务。

  • PTE寒假班招生计划!

    940人阅读 查看原文

  • Talk to ANU | 2024澳国立线上信息分享会

    1595人阅读 查看原文

  • 墨尔本大学商、法、教育三大学院见面会 & 咨询会 | 北京 · 武汉 · 南京精彩启程!

    1419人阅读 查看原文

  • 活动预告 | 蒙纳士大学携手英国文化教育协会雅思官方与你鹏城有约,飞跃无限

    1191人阅读 查看原文

我要查

澳际服务

我要读

热门国家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