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7 291阅读
咱们有些同胞看到美国好的一面,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美国生活。且不说中国人到美国签证不容易,就是有机会踏上了北美,活得也不可能像老美那么舒坦,尤其初来乍到时更是少不了麻烦。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农村人到了北京,尽管北京各方面比他老家强多了,但他能觉得北京是自己的家吗?
我在美国接触到的中国人,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第一类是留学生。
他们年轻,英语好,适应能力强,应该说在美国的发展前景看好,最终多半选择在美国工作。但是,许多国人可能不知道,留学生的生活比国内大学生辛苦多了---煮一餐饭菜吃上一两天是“家常便饭”,经常加班为“老板”做试验甚至连寒暑假也不例外。好在他们经过两到五年的奋斗,可望“苦尽甘来”,进入美国中产阶层指日可待。我的中学同学吴卫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后,进入华尔街工作13年,现在已是华尔街一家对冲基金的经理,收入应该不菲。但加入美国籍的他依然觉得真正融入美国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认为英语、工作以及和美国人相处都不成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的认同感和个人在这个社会的归属感。比如下班后与美国同事上酒吧,他们讲的很多历史典故、英文小说、名人逸事、流行文化,他常常都没听过。久而久之,在工作之余,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选择与同胞在一起玩。这些在美国的白领中国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都希望能找到一种家的感觉和社会对他们价值的认同,而这在以白种人为主的美国社会里很不容易。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ABC),因为从小接触美国文化,他们在文化的认同感上没什么问题,但他们也不容易找到一种归属感,毕竟他们的皮肤还是黄色的。
第二类是访问学者。
就像我这样的。他们一般在国内读了学位,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然后出国深造。这些人年纪不小,一般都在三四十岁左右,拖家带口的。到了美国之后,他们往往陷入两难选择:如果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最好是留在美国,但不得不放弃在国内原有的事业基础,在美国从头开始创业,对于中年人来说谈何容易?于是,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多数访问学者如期回国了,少数留了下来。我注意到,留下来的访问学者中,头发花白的不少,他们的年龄看上去通常比国内同龄人要大些。
第三类是偷渡客。
以我的福建老乡居多。美国华人中流传这么一句话:“全世界怕美国,美国怕长乐”,说的就是大量偷渡到美国的福州长乐人。现在的纽约唐人街几乎成了福州的“飞地”,在那里听到最多的就是福州话,其次是普通话,再次是广东话,很少人说英语。偷渡客到了美国之后,基本上在华人餐馆偷打工――或当帮厨,或当服务员,或送外卖,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晚上好多人挤在地下室居住,英文电视又看不懂,简直毫无生活乐趣可言。他们的目标就是赚多多的钱,然后转合法身份。为了达到在美国合法居留的目的,他们往往花钱请律师,向美国当局申请所谓的“政治庇护”(比如中国的一胎化政策)。这样,他们赚的钱,除了偿还巨额的偷渡费(据说现在的行情是5万美元左右)外,还要付高昂的律师费(一两万美元),刚开始那几年一般剩不了几个银子。许多国内乡亲只看到偷渡客七八年甚至十多年后取得合法身份,初次回国时摆出的那副“衣锦还乡”的派头,和他们在老家盖的小洋楼,却不知道他们在外吃尽了苦头。你完全可以把他们在美国的生活质量和内地到沿海打工的民工相比拟,只是他们每小时赚的钱是国内的几倍罢了。我有位表哥原先在长乐某银行当科长,年纪轻轻,权力不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80年代末,他随大流偷渡来美,先替人打工,后自己开餐馆。由于他的文化程度和见识都比一般的偷渡客高出许多,所以事业很快上了台阶,现在他已拥有3处房产,但却落得个锥间盘突出的毛病。虽然已是家财万贯,可他每天还得围着餐馆转,似乎一刻都停不来。他感慨地说,如果在国内有好的工作,实在没有必要出来。
第四类是移民。
移民,也就是通过正常途径到美国永久定居的中国人。这些人除了极少数 “杰出人才”(比如顶尖的科学家、世界冠军、著名电影演员等)外,多数是由于亲属关系来美团聚的。我的初中同学王耘就属于这种情况。出国之前,她在福建省一家报社当记者,不论是写稿还是拉广告,样样在行,因而颇受报社领导器重。因为先生在美国,为了家庭的圆满幸福,已过而立之年的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移居美国。王耘告诉我,“来美国8年多的酸甜苦辣,不是国内亲朋好友能够想像得到的了”。
华人故事
为了让国内同胞对中国人在美国的处境有个设身处地的了解,定居在洛杉矶的王耘特地写信给我,表示愿意在“父女博客”上公布她的不平凡经历。以下是她的自述:
有人形容来美国的感受:出国前“豪言壮语”――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下了飞机“哑口无语”――见了老外说不出英语;过了半年“自言自语”――“我这是怎么啦?何苦到美国来受洋罪?”。本人出国8年有余,可以用“千言万语”来表达。
初到美国,我就急着想找份工作。由于没有工卡,刚加上我没有什么特长,雇主们一听就不愿意往下谈。好不容易找了份老本行的活――在一家中国人开的小报社当记者,试用20天,老板只给了我210美元,远远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后来有了工卡,要找份如意的工作也难。到服务行业面试,老板首先问3句话:“有在美国的工作经验吗?”、“英语流利吗?”、“会说广东话吗?”,我一听就知道自己不够格。朋友介绍我到一家仓库去做清点、搬运物品的工作,这是用不着说英语的体力活,可3天下来,我腰酸背疼,只好放弃。
我想去当车衣工,因为这个工种没有语言要求,又适合女性。有位老板同意我去试工,之前我从未用过电动缝纫机,心想它的原理应该与脚踏的差不多吧。可当我坐下来操作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机器似乎不听我的指挥,手中的布匹沿着针道飞奔而去。老板让我车一英寸,我却车了10多英寸,老板见了叫我马上下岗。我哀求道:“给我半个小时,我一定能学会”。他听了大吼起来:“我这里不培训人,别浪费时间和布料了!”当我被“扫地出门”,顶着炎炎烈日走在马路上时,心里懊恼极了:我堂堂一个记者,在中国有地位也有名誉,何苦到这个陌生的国家来受罪?!
当天就想订机票回国算了。先生好言相劝:“你应该先学好英文,学学电脑等技能,然后才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说实话,我也不甘心就这么打道回府,我对美国还一无所知呢!转念一想,那么多人都能在美国立足,难道我就不行?
接下来的半年,我集中精力学英文、电脑,想将来从事文秘工作。由于担心自己的英文不过关,一直都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找工作。有位面试我的老板居然当面损我:“你的英文差远了,还想当文秘?!”
有一天,我和先生上街,见到一家老美开的职业介绍所,先生劝我进去看看。我连忙摇头,他说“试试无妨嘛”。我还是不愿意,结果他一个人进去,帮我填了张表格。一个星期后,中介打电话来说有家珠宝公司想面试我。我听说是老美的公司,直打退堂鼓,后来在中介的鼓励下才勉强去了。
面试我的是位美国人。他询问了我受教育的情况,让我当场制作了一份生产统计报表。最后他问我,“你是否介意经常加班?”,我爽快地回答:“不介意”。我觉得这回应该有戏了,但考虑到自己的英文水平,还是没有十分的把握。于是,我忍不住问他:“我英语说得不流利,你们不介意吧?”老美笑着说:“你才来美国一年,英语能说到这个程度,说明你很聪明。如果我到中国一年,肯定学不了这么多。”我想就算他们不录用我,也会说这种鼓励人的话。
由于这家公司正处于销售旺季,我的前任突然辞职,他们急着要人,便“降格以求”,决定先试用我3个月。我珍惜这难得的工作机会,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周末加班也不计较,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结果我在这家公司一呆就是3年。
如今,我觉得自己完全换了一个人,好像又活了一辈子,许多原先在国内时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实现了――我在美国获得了硕士学位,和老美一起上班,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学会了开车,尝试着用美国方式教育我的子女……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实现了“美国梦”。但我觉得作为第一代移民立足不易,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去奋斗,但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找回我在国内时的成就感,真正能够融入美国社会并享受美国好处的将是我儿女这一代。现在,在家里,我和即将上大学的儿子之间的对话方式是:我主讲中文,他主讲英文;他津津乐道于美国的“脱口秀”,却不完全明白为何中国相声为何那么好笑,需要我加以解释。而我看“脱口秀”需要向他请教。
王耘的故事讲完了。其实,好多新移民的经历,和她大同小异。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我在美国碰到过很多拿到绿卡的中国人,聊起来都是满腹苦水,说在美国这个不爽那个又不习惯,觉得还是在国内舒适,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问他们为何现在不回到中国生活,他们却一时答不上话来,也许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过“回国生活”这个问题。我想,和30年前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美之间经济鸿沟的急剧缩小,中国人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艰难过程中难免时不时会想起中国的好处。这也算是一种“围城”吧!
还是我的老同学王耘实在。她坦言,我很留恋在中国当记者的那段生活,觉得那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时光。但是,如果现在让我回中国生活,也许我会不愿意。因为有好多方面肯定不习惯,比如中国复杂的人际关系就让人受不了,另外人的素质、食品安全、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言论自由的程度、环境安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还和美国有不小的差距。她举例说,我当时在国内办个护照,要单位盖章、派出所证明,骑自行车跑了好几天,麻烦得很;去年我给在美国出生的小儿子办护照,到当地邮局,15分钟就把手续办妥了。
尽管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个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未来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比例只会越来越高。因为中国融入世界潮流的步伐正在加快,各方面发展只会越来越好;另一方面海龟派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近期两位海龟人士出任国家部长要职,而这种好事在国外无论如何也轮不上咱中国人。再者,我从台湾和韩国留学生身上也看到了这种趋势,二三十年前这两个地方的学生留在美国的也挺多,如今绝大多数的人选择回去工作,相应地这两地的公民来美国的签证也相当容易,因为美国签证官相信他们不会有“移民倾向”。
王耘看了一些网友向往美国的留言,给我发来邮件谈了她的看法。她认为,美国有许多国内同胞想像不到的优点,也有不少国人意料不到的缺憾和不足。“我在外折腾了这么多年,也只感觉基本适应而已,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继续努力奋斗。现在国内发展很快很好,令这里的人很羡慕。我想,一个人不论在哪个国度或地方,只要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活得开心,就算呆对地方了”。
Copyright 2000 - 2020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aoji.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证050284号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灯市口大街33号 国中商业大厦2-3层
高国强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1年
成功案例 2937人
留学关乎到一个家庭的期望以及一个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留学规划导师,我一直坚信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品质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基于对学生和家长认真负责的原则,结合丰富的申请经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清晰未来发展方向,顺利进入理想院校。
陈瑶A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5年
成功案例 4612人
拥有大量高端成功案例。为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齐亚楠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3年
成功案例 3536人
商科案例有哥伦比亚大学等,工科案例有麻省理工大学等,艺术案例有罗德岛大学等。
李君君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3年
成功案例 3623人
成功案例涉及美国排名前60的院校,专业涵盖商科(金融,会计,管理),工科(生物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等热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