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30 418阅读
在英国热播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中,5位中国老师将中国学校特有的一些做法搬到英国课堂,片中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激起中外教育孰优孰劣的大讨论。
德国教授:中欧教育方式无法简单比较
不过,在柏林洪堡大学比较教育学教授于尔根·亨策看来,中欧在教育方式上无法进行简单比较,因为中国与欧洲有太多不同。
柏林洪堡大学比较教育学教授于尔根·亨策
亨策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以及中国学生近年在国际评测中屡屡脱颖而出,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式教育。他认为,中国与欧洲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不同,人们对个人成功与家庭命运关系的理解不同,社会竞争环境也不相同……诸多不同导致双方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差别,无法简单比较。
这部纪录片已播出两集,亨策看后评价说,纪录片有些内容过于突出戏剧冲突效果,容易让人对中式教育产生错误印象。实际上,中国有很多地区,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学校也正进行改革,变得越来越开放,一部纪录片不足以展现中式教育的全貌。不过,这部纪录片的确为他做比较研究提供了不错的材料。
“军训、课间操让人有集体感,这些活动还不错”
来自德国默尔斯的吴云浩比慕鸿涛早一年经历了中式教育。在安徽芜湖的安师大附中,他和中国同学一起参加军训、做课间操、在运动会上穿着校服走方队。他发现,中国学校的课外活动让人“有集体感,感觉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而在德国就不是这样。相比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国学校的这些活动“还不错”。
吴云浩
与慕鸿涛一样,17岁的吴云浩也认为中国课堂进度“太快了”,需要课后慢慢消化。他所在的班级有50人,大约是德国班级人数的3倍。上课时,基本上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并记笔记。而且班级内部还有排名,使得同学间必须互相竞争,压力更大。
在他看来,纪录片中的试验无法完全模拟中国的现实,因为与中国学生面临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不同,纪录片中的英国学生并没有那么多来自家庭的压力,从中式课堂回到英式家庭后,他们依旧是“想干嘛干嘛”。
“尽管学习竞争激烈,但同学关系很好,对老师也特别尊重。”
19岁的贺安娜今年刚从德国扎尔茨曼外国语学校毕业。2012年她曾到深圳中学交换了一年。
贺安娜(左一)
贺安娜说,最初,她也觉得“一天那么长,每一天都很累”,中国同学们一直都在学习、复习、背单词、准备考试……“像机器一样”。她认为,中国学生的巨大压力背后藏着一种无奈,“在中国,你不得不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不然你未来的机会就不多”。
她说,德国人也很重视学习,但这种重视“跟中国没法比”。“在中国,上学就像比赛一样,你要比别人快,比别人聪明”。
不过,她发现,尽管如此,中国同学之间关系很好,对老师也特别尊重。在这些方面,“德国可以向中国学习”。
Copyright 2000 - 2020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aoji.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证050284号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灯市口大街33号 国中商业大厦2-3层
杜慧宇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8年
成功案例 2230人
成功案例包括剑桥大学,UCL,格拉斯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华威大学,杜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等。
贾宇琨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9年
成功案例 2478人
2年留学经验 6年行业经验 充分发掘学生优势,精准定位理想院校,全方位提供留学帮助,真诚认真负责,无时无刻无论在哪,有疑问找我就好!
赵晨阳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7年
成功案例 1869人
王梓橦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7年
成功案例 2000人
对于不同的学生会以不同的方式去进行沟通,精准定位,定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