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育:请不要因为一次实验就给我们差评

2017-06-30 作者: 35阅读

2014年下半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启动摄制名为“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系列纪录片,通过比较、学习、借鉴中国基础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与课堂模式,为英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英国人为什么要开展“中国式教学实验”?

在多数国人看来,西方教育整体领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中国基础教育是否比西方扎实,却一直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存在争论。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历年来的优异表现,正在刷新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认识。。

2014年2月,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女士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专程到中国“取经”;9月,英国71名优秀数学老师来到上海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交流活动;11月,上海的29名教师也被派到英国,在一些小学驻校三周……前不久还有媒体传出英国学生将用中国教材的惊爆消息。毫不夸张地说,中学教育已经成为英国当下的公共话题,而本届英国政府所力求突破的重点就是数学和科学教育。卡梅伦认为,提高英国人的数学能力,将会给英国的经济带来竞争力,提高个人就业的机会。

8月6日,BBC新闻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记者,制作该纪录片的初衷是想展示中英教育方式的不同。“多年以来,一些东亚国家在核心课程的国际排名中打败英国,我们试图借此探索中国的教育方法中是否有一些可以迁移到英国课堂上。”此外,“节目不仅探索中英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不同,还触及更深的文化层面。”

对于BBC“找出中英教育之间的不同,并真实还原孩子们对中式教育的反应”的声明,不少人表示质疑:有人认为该纪录片的剪辑和文案反映了BBC对中国式教育不太赞成的预设立场,如在纪录片开头所配上的旁白:“中国式的教育,以绝对的权威,绝对的纪律和惨无人道的竞争而闻名……这跟英式教育简直相差巨大。”当事者邹海连老师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BBC报道的内容和真实的情况并不相符,“事实上没有媒体采访过我们,我觉得可能是BBC为了商业宣传刊登的一些言论。”

对于中国式教育“移植”到英国的效果,英国舆论褒贬不一

8月4日,历任《泰晤士报》和《伦敦晚旗报》总编的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在英国《卫报》刊登评论文章《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为何英国却要效仿?》,以犀利的言辞质疑中国的教育方式,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斥责中国教育只是擅长制造机器人。在BBC官方论坛里,也有人直言“中国老师应该学会尊重本地学生。你不能当面对他们说他们不如中国学生,这是很粗鲁的!如果你不尊重学生,如何教他们学会尊重?”

然而,也不乏力挺中国老师的英国网友,一位网名叫诺卡的英国网友在社交网站表示“他们(中国老师)是对的,英国老师没有老师的样子,学生没有学生的样子,英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这条留言获得了4600多个“赞”。另一位在伦敦的网友则略带幽默地留言道:“这些学生应该在有客人来访时表现得更好一些,校长为学生开脱是个很大的问题。我自己也是个老师。”

也有网友中肯地表示两种教育模式有探讨的空间,“真心认为英国学生应该从中国老师那里学会集中注意力。虽然我不是填鸭教育的支持者,但我觉得在背诵知识点、记忆公式和怎样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上面,这两种教育模式之中是有可以探讨的空间的。我已经64岁了,但回忆我的学生时代,我们上课提问也需要先举手,不能总聊天玩闹,也得专心学习。”

根据一次“实验”评判中西教育的高低优劣是否靠谱?

“中国老师骂哭英国学生”的消息甫一传出,就迅速登上各大门户网站的显著位置,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大肆制造噱头,纷纷以《中国教师赴英教学被指“麻木和无趣”》、《中国教师赴英教学“水土不服”》、《英国引进5位中国老师,然后他们被英国学生逼疯了》之类的“惊悚”标题进行宣传……受此误导,公众也呈现了两种对立的片面认识:或为英国顶级中学学生的“糟糕”表现而“欢欣鼓舞”,嘲弄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也有今天!或者借机严厉抨击质疑“中国式教学”,认为应该完全淘汰。

随着舆情的发酵,媒体纷纷跟进深入报道。《北京青年报》发布了“当事老师回应称媒体报道与真实情况不符”的消息。《钱江晚报》则以《“中国教师训哭英国学生”是真的吗?让赴英支教的杭外老师告诉你》一文,引用“中国实验班”的班主任、杭外80后数学老师邹海连之前的采访细节内容,揭示了真相:除了原味复制中国式教学和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英国学生课堂纪律的确让老师有些头痛是真的之外,其它所谓“英国学生都很懒散不努力”、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中国教师训哭英国学生”之类的说法统统都是浮云。而且,师生之间还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临走时还收到许多祝福卡片,师生告别的场面相当温馨感人,和预告片里的师生关系,完全是两码事……

随着真相的展露,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也逐渐趋于理性,意识到通过一场并不“靠谱”的教育实验来争论中西教育的高低优劣并不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价值,基本上回归到客观审视中西教育差异,探寻交流互补之路的正确方向上。

面对中西教育差异,比高低、争输赢毫无现实意义,交流互补才是正道

哲学大师康德说:在留给人类的所有问题中,教育是最大、最难的一个。一场并不严谨的教育改革之所以引发公众的强烈兴趣和持续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因素正是人们对教育的深切关注,而这种关注中隐藏着深深的不满甚至是否定与批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才能推动教育不断前行。更何况,现行的教育模式的确存在着诸如应试化、束缚个性等问题,而这在强调纪律与统一的中国教师与崇尚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的英国“熊孩子”的教育遭遇中,更是得以“戏剧化”地展露无遗。

客观地说,对于现行教育分数至上的僵化模式,国人并不缺乏深刻认识,只是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一直未能有效突破改变,甚至呈现局部性的愈演愈烈趋势。对此,凤凰网刊载的《中国式教育:监狱战争、技术赶死与精神绝经》一文就作了深痛剀陈,虽然有失偏颇,却发人深省。作者认为中国教育模式已经将学校改造成监狱,去除了教育的道德和生活的欲望,服从分数指标的技术规训,对教育知识进行工艺复制,对学生进行产品加工。同时,技术进化论让接受教育的应试学生时刻处于提速状态,提速的狂热让学习的加速度反过来对自身进行暴力统治。这种删除自身的教育模式必然造就虚假的人格,也远离真理与自由。绝对的功利使得教育背离了原本的目的,绝对的灌输导致知识的固化,排除和拒绝了知识创造和精神发展的可能性。

围绕这场教育改革的喧嚣虽然很快就会过去,但其所暴露出来的中国教育模式问题却值得我们正视。抛开没有现实意义的中西教育高下之争,如何借鉴吸收英国教育中对学生多元化培养的优点,切实提升国内基础教育的品质,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教育无输赢,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永远也无法为孩子提供最完美的教育,但及时修正自身的缺点总会更好。

留学咨询

更多出国留学最新动态,敬请关注澳际教育手机端网站,并可拨打咨询热线:400-601-0022
  • 专家推荐
  • 成功案例
  • 博文推荐
  • 杜慧宇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8年

    成功案例 2230人

    成功案例包括剑桥大学,UCL,格拉斯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华威大学,杜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等。

  • 贾宇琨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9年

    成功案例 2478人

    2年留学经验 6年行业经验 充分发掘学生优势,精准定位理想院校,全方位提供留学帮助,真诚认真负责,无时无刻无论在哪,有疑问找我就好!

  • 赵晨阳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7年

    成功案例 1869人

  • 王梓橦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7年

    成功案例 2000人

    对于不同的学生会以不同的方式去进行沟通,精准定位,定向提升。

  • 巴斯斯巴大学换新校徽——带你重新认识这所学校

    3542人阅读 查看原文

  • 哪些大学,在大厂的target school名单上?

    3657人阅读 查看原文

  • 英澳港新大Battle! 到底哪里才是最适合你的留学地?

    2850人阅读 查看原文

  • 榜首竟不是G5!23fall英国公布最难申请大学,第一想不到

    2542人阅读 查看原文

我要查

澳际服务

我要读

热门国家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