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8 456阅读
最初感受并注意到英国人的“鼓励式教育”是从一个已到英国五年的中国朋友那里。他们的孩子在中国上到小学四年级,转到英国来接着上。除了英语课,孩子当然是样样拔尖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强悍,没辙)。但在孩子的弱项上,英国的老师从来不和家长说孩子哪儿不好、不行,老师给予孩子的评价永远是——“很好、很棒、进步了!”我们这些习惯了从老师那里打探孩子小道儿消息(尤其是不良表现)的中国家长,在英国算是彻底“语塞”了。老师从来不拿孩子和同班同学横向比,就拿孩子自己跟自己纵向比:进步了就是好,就算是退步了,老师也能找出孩子进步或改变的一点或一面,来鼓励孩子、安慰家长。
后来,在我接触的英国同事、朋友中,我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你说他(她)好,他永远说“谢谢”,而不像中国人说“我不好、我不行”等谦虚之词——这就不用说了,在中国时我们也知道。就说他们说自己或别人的不好吧。他们从来都不单单说不好,一定要在“不好”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好的一面”。在TIC工作时,有一个同事,似乎不太招人喜欢,我总听到别人抱怨她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问题。但每一个“抱怨”的下文都有一“鼓励式”语句——“她真是没用,对我们的工作一点儿没有帮助。但是,她比刚来时强多了!”
昨天收到FTC老师对我上周五交的“报告计划”的回复。她的大概意思是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就照这个计划来吧。再把一些问题扩展开来,举些例子来说明问题,就更好了。现在就可以着手写报告草稿了,并尽快将报告草稿交给我。”
看到这样的“回复”,我心里暖乎乎的,这些鼓励的话语让我信心倍增。我其实非常清楚自己的英文水平,也深知老师对我的“肯定”的背后所蕴涵的不能忽略的我的“不足”。只是,我就佩服英国人这点——总是给别人、给自己以鼓励,无论事态进展如何。英国人的字典里好像就没有“谦虚”二字。
我在FTC上课时的一个同学,1/4瑞士血统的英国女孩,似乎在学习上不太“感冒”。每次做完题,她都一脸愁容地说:“太难了,我都不会,但没关系,我尽力了!”和她一起上课时,在考试前的最后一堂课,我们互相道别和祝福,她说:“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我会努力的,我会很棒的!”2008年12月的考试,她就考一科,还没过去。她在给我的短信中说:“不幸的是,我没过去。不过,没关系,我6月份再考,我会好起来的!”这些鼓励性的话语,没等我说,她都自己跟自己说了。
记得章子怡等国际影星在和外国导演合作后,也有类似的感慨。感觉外国人特别不吝夸赞,你做得稍微有一点点好,或者根本就做得很平庸,他们都夸,而且夸得很夸张。先不说人家夸的是真是假,最起码从这种鼓励和夸赞中你可以得到力量、勇气和信心。就算这次他们夸的是“假好”,那么夸赞后的下一个回合,我们很有可能就做到“真好”了。
相反,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就很不善于“认可”孩子。当然,他们也有他们的理由——怕孩子沾沾自喜,怕孩子得意忘形,怕孩子放弃努力……以致于,中国的语言习惯是,在夸赞的后面跟的总是“我不行,我不好”。更有很多人都老大不小了还说起譬如“很少得到父亲的夸奖”、“从来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之类的话。我觉得,这种“谦虚”文化有它好的一面——时刻督促自己进步,并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没有杀伤力;但也有弊的一面——很可能在这种无止境和无谓的“谦虚”中,和自信永远绝缘。
总而言之,西方的“鼓励式教育”和东方的“谦虚式教育”都各有利弊吧!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好好把握和认清自己。
Copyright 2000 - 2020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aoji.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证050284号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灯市口大街33号 国中商业大厦2-3层
杜慧宇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9年
成功案例 2497人
成功案例包括剑桥大学,UCL,格拉斯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华威大学,杜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等。
贾宇琨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0年
成功案例 2745人
2年留学经验 6年行业经验 充分发掘学生优势,精准定位理想院校,全方位提供留学帮助,真诚认真负责,无时无刻无论在哪,有疑问找我就好!
赵晨阳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8年
成功案例 2136人
王梓橦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8年
成功案例 2267人
对于不同的学生会以不同的方式去进行沟通,精准定位,定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