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8 431阅读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引进人才能获得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的高额政府奖金;可优先申请科研经费和创业贷款,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其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均可得到妥善安置等等。
这些优惠措施一方面增加了海归回国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可能造成一些负面效果。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各地政府斥巨资引进海归,建立创业园区,究竟是引进了真正需要的人才,还是又秀了一场浮夸的政绩工程?其次,从国内民众的角度来看,海归不可避免地将与国内同行业专家进行竞争,如果政府过度偏袒海归,不仅会挫伤国内专家和民众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能引发他们对海归的敌对态度及对政策的不满。
2012年11月,我和另一位耶鲁大学政治系博士罗里.特鲁克斯(Rory Truex)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中国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试图通过分析国内民众对海归及其所享受政策态度,进而评估国家人才战略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中国民众普遍支持政府引进更多海归,但被访者也唿吁“土鳖”和“海归”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对海归的优惠政策应有限度。
人才战略延揽海归
自本世纪初起,国外留学人员回国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根据《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的统计,2011年当年,有18.62万海外学人回国发展,创下历年来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之最。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回国潮的出现一方面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和国家延揽人才的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政府广纳贤才的决心从近年来出台的政策中可见一斑。 2008年,由中组部牵头,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千人计划”将用5-10年时间吸引国外2000名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回国工作。2011年,以引进世界各国专家为主旨的国家“外国专家千人计划”正式启动。2012年,中组部又推出“青年千人计划”,计划5年内引进2000名海外中国青年人才回国工作。
千人计划引进的既有外国专家,又有在国外工作多年的中国创新创业人才。这些人才通常担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领导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他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订、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同时,他们可优先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
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各地相继出台了引进海归人才的政策。2009年,天津市下发《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将用5至10年的时间引进 1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010年,浙江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1万名优秀海外创业创新人才和10万人次外籍专家。 不仅沿海省市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海归,西部各省也纷纷效仿。云南省计划引进1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四川省启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引进并重点支持200名左右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
为了吸引海归,政府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国家财政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归每人提供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武汉为入选“511黄鹤英才计划”的领军人才,按项目给予300万元至500万元的资金支持;长春设立了每人300万元的“天使基金”;杭州“海创园”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归提供配套经费 300万元,此外还有融资担保、取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户籍限制,为海归提供人才公寓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作为这些优惠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大多数海归自然对政府的这些举措持欢迎态度。然而国内民众是否支持政府的人才战略?他们如何看待海归的待遇问题?他们对海归这一群体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民众欢迎哪类海归回国?
我们首先调查了受访者对于政府增加引进海外高技术人才的看法。总体看来,中国民众对政府增加引进海外人才的支持率较高。有76%的受访者支持或强烈支持这一政策。我们进一步把海归细分成了“教授”,“企业家”,和“留学生”三个群体。结果显示,有80%的民众支持或强烈支持政府吸引海归企业家回国创业。相对而言,对增加吸引留学生政策的支持率最低,为68%。
“我希望国外的企业家回来创业”,去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小黄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说道,“因为他们做的产品有技术含量,很有市场竞争力,而且还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小黄目前在无锡一家海归创办的生物制药企业担任销售工作。
我们的调查发现,中国民众对海归的支持度主要取决于海归群体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这可能因为中国目前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依然影响着许多人衡量政策合理性的标准。绝大多数中国海归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因此被认为是有能力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其中,海归企业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直接,他们不仅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且能创造许多就业岗位。相对而言,留学生群体一方面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他们回国后需要和本土毕业生竞争现有的工作岗位,因此难免被认为有“抢饭碗”之嫌,相对不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
如何看待海归的待遇?
目前,各级政府为了吸引人才,纷纷出台了针对海归,特别是海归专家的优惠政策。为了了解中国民众对这些不平等政策的看法,我们拟定了海归专家可能享受的几种不同优惠政策,随后将受访者随机分成不同组,分别询问他们对政策的态度。结果显示,受访者可以接受给予海归一定程度的优待。但当海归和同类本土人才的待遇相差较大时,对政策的反对也就随之上升。
徐女士在浙江省一所高校的经济系任教,谈到学校里引进海归专家的待遇问题,她颇有微词:“我比较反对现在院系里搞的一刀切政策,只要是国外回来的教授,就享受特殊津贴和一大笔科研经费。国外回来的专家和我们本土培养的教授应该说各有所长。他们在方法论上受到了更好的训练,但许多人其实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的实际问题。”
海归的专家学者享受的是更高的薪资,而回国创业的企业家们享受的则是政府的税收减免政策。陈先生四年前大学毕业后,在山东济南创立了一家电子企业。谈到对海归待遇的看法,他说:“别看现在海归回来创业的很多,在我们创业园的留学园区里,很多海归企业只是靠着免税政策才勉强生存,有不少企业一等到免税期限结束就经营不下去了。”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延揽海归固然可以提升海归回国的积极性,但过度的优惠政策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首先,一些城市因为想吸引海外留学人才而不问资历,唯海归是用,盲目的海归争夺战可能导致人才的质量降低。其次,民众虽然支持政府引进人才,但对海归所享受待遇则有不少意见。许多受访者对海归政策的不满并不是因为和害怕和海外人才直接竞争,而是因为政策倾斜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让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政府借吸引海归人才的契机加强制度完善本应值得称赞,但目前的这些制度大多只针对海归,并没有惠及本土人才。这会挫伤本土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因此,如何从全局着眼,发展好大环境,让海归和本土人才都享受到制度的澳际性,是政府当下应该考虑的问题。
此外,如果政府一味依靠经济手段吸引海归回国工作或创业,会导致海归回国动机改变。因为有了资金保障和税收优惠,不少原先并不适合创业的海归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创业大军。更有一些海归将低价得来的创业园土地高价租出,赚取差价。这样的行为显然违反了政府制定针对海归优惠政策的初衷。
民众眼中的海归形象
我们还询问了受访者对海归群体本身的印象。调查发现,民众虽然欢迎政府引进海归,但对已经回国的海外人才却并没有太好的印象。59%的受访者认为海归并不见得比国内同行优秀;53%认为海归具有国际视野,并且有学识;52%的人认为海归比较理想主义,对中国当下国情不很了解;42%的受访者认为海归有自己的圈子,自视清高。只有30%的受访者认为海归非常热爱本职工作,17%认为海归在工作中很容易与他人合作。
上述结果表明,海归群体成分复杂,既有不少拥有真才实学和国际视野的精英人士,又有大批在国外镀了层金,因为无法在国外立足而被迫回国的留学生。如果把这些人笼统地称为“海归人才”,不免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异议。
另外,种种迹象表明,国内民众和海归在相互认识上存在不小的差异。当被问及海归专家回国的主要原因时,62%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能享受政府的政策照顾,只有 26%的受访者认为海归专家回国是因为他们愿意帮助中国实现复兴。有意思的是,2009年中组部一项对千人计划专家的调查显示,86.5%的专家选择回国的主要原因是“报效祖国”。虽然千人计划专家和受访者眼中的海归专家可能不完全是同类人群,而且千人计划专家在回答中组部问卷时可能会刻意表现得比实际更为爱国,但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两个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误解。
值得一提的是,受访者对海归的态度也受政府人才政策的影响而波动。当海归所享受的待遇越优惠,民众对海归的负面评价也越多。因此,政府必须全面地预估其人才政策的效果,包括其外部性,即政策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的效果。一味偏袒海归的政策,可能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
究竟哪些海归最受国内欢迎究竟哪些海归最受国内欢迎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引进人才能获得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的高额政府奖金;可优先申请科研经费和创业贷款,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其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均可得到妥善安置等等。
这些优惠措施一方面增加了海归回国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可能造成一些负面效果。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各地政府斥巨资引进海归,建立创业园区,究竟是引进了真正需要的人才,还是又秀了一场浮夸的政绩工程?其次,从国内民众的角度来看,海归不可避免地将与国内同行业专家进行竞争,如果政府过度偏袒海归,不仅会挫伤国内专家和民众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能引发他们对海归的敌对态度及对政策的不满。
2012年11月,我和另一位耶鲁大学政治系博士罗里.特鲁克斯(Rory Truex)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中国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试图通过分析国内民众对海归及其所享受政策态度,进而评估国家人才战略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中国民众普遍支持政府引进更多海归,但被访者也唿吁“土鳖”和“海归”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对海归的优惠政策应有限度。
人才战略延揽海归
自本世纪初起,国外留学人员回国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根据《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的统计,2011年当年,有18.62万海外学人回国发展,创下历年来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之最。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回国潮的出现一方面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和国家延揽人才的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政府广纳贤才的决心从近年来出台的政策中可见一斑。 2008年,由中组部牵头,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千人计划”将用5-10年时间吸引国外2000名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回国工作。2011年,以引进世界各国专家为主旨的国家“外国专家千人计划”正式启动。2012年,中组部又推出“青年千人计划”,计划5年内引进2000名海外中国青年人才回国工作。
千人计划引进的既有外国专家,又有在国外工作多年的中国创新创业人才。这些人才通常担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领导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他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订、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同时,他们可优先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
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各地相继出台了引进海归人才的政策。2009年,天津市下发《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将用5至10年的时间引进 1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010年,浙江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1万名优秀海外创业创新人才和10万人次外籍专家。 不仅沿海省市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海归,西部各省也纷纷效仿。云南省计划引进1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四川省启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引进并重点支持200名左右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
为了吸引海归,政府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国家财政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归每人提供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武汉为入选“511黄鹤英才计划”的领军人才,按项目给予300万元至500万元的资金支持;长春设立了每人300万元的“天使基金”;杭州“海创园”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归提供配套经费 300万元,此外还有融资担保、取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户籍限制,为海归提供人才公寓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作为这些优惠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大多数海归自然对政府的这些举措持欢迎态度。然而国内民众是否支持政府的人才战略?他们如何看待海归的待遇问题?他们对海归这一群体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上12下
共2页
阅读全文Copyright 2000 - 2020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aoji.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证050284号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灯市口大街33号 国中商业大厦2-3层
李昂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6年
成功案例 1602人
冷瀚铂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0年
成功案例 2694人
1. 多年龄段客户群体,对高中、本科、硕士、博士都有深入了解 2. 在美曾从事国际生招生工作,了解美国学校招生流程 3. 多年top30学校申请经验,美高、美本学生居多。 4. 同时兼顾多国家线申请。
庞娇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6年
成功案例 1602人
工作认真细心负责,与客户交流沟通耐心温和。 几年留学行业的工作经验,使我申请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加广泛,目前已经涉及专业的申请领域囊括了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经济、国际贸易、设计、生物、生物工程、计算机工程、工业工程、MBA、通讯工程、艺术等近25个专业,同时创下学校申请百分百录取的好成绩。工作期间,已成功为学生申请到。擅长申请高中,本科及转学,研究生等各类学生。
王星A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6年
成功案例 1602人
擅长挖掘申请者背景,让申请者找到自身优势,在申请博士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给学生做出最优的申请方案,在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分析学校,专业,教授以及学生背景的匹配因素,指导学生与教授以及学校联系,抓住学生背景亮点,指导学生顺利完成申请的各个方面工作。最终帮助众多申请博士全奖的学生获得心仪的录取,并暂获全奖OFFER,半奖等,累积帮助学生获得奖学金金额超过600w美金。 对于各国签证政策有独到的见解,擅长分析疑难杂症申请者,多次帮助签证大难申请者获得签证。国内多个留学签证论坛的版主,十年来义务为大家解答疑难问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签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