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国人也讲究拉关系 能力不输中国人

2017-06-10 作者: 280阅读

美国人的“Network”和中国人的“关系”

现在随着中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普通中国人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来自各个国家的形形色色的老外。更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移民到国外居住和生活。这其中,很多人普遍认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勾心斗角,“拉关系”现象太过普遍,破坏了中国社会的公平竞争环境。而国外的人情世故相对简单,“老外”比较单纯,为人处事不像中国社会这样处处“讲关系”。其实这种看法却是着实看错了美国社会和“老美”为人处事的方式原则。美国人“讲关系”,“拉关系”的能力一点也不输给中国人。

中国人叫“关系”,美国人叫“network”,翻译过来就是“关系网”。其实有的时候,直接和老美说汉语拼音的“Guanxi”,美国人也听得懂。 “guanxi”已经作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代名词被吸收进英语里面了,这道理就和日语中的“kawai(可爱)一样”已经成为了世界通用语言。不过有趣的是,中国人总是还会多多少少把“关系”看成一个贬义词,如果谁找工作是通过“关系”找到的话,总是会扭扭捏捏,讳莫如深;在这一点上,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在英语的语义表达和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里,“network”绝对是一个包含积极意义的褒义词。美国人就可以大张旗鼓的,光明正大的告诉别人自己是通过network才做成某某某事情,或者找到某某某份工作。而实际上,就拿作者经历过的找工作来说,其实在美国找工作,尤其是想找到很理想的工作,network往往也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这一点其实和中国倒也颇为相似。

记得有一个学期去哈佛商学院旁听一门叫做“Doing Business in China”(在中国经商)的课。课程节数不多,但是却很火,吸引了大批的有志于来中国经商投资的哈佛MBA学生精英们。连着旁听了将近一个月,发现这门课几乎没有将任何和business相关的东西,讲的几乎完全是中国的风土人情,人情世故。哈佛的MBA课程是完全采用的Case Study形式,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称的案例分析。只不过最后,所有选取的案例和进行的分析都归结于一个结论,就是想要在中国经商投资,就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和中国政府的关系,和中国民众的关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课堂上也有不少来自中国的学生,往往不免会觉得有些脸上无光和不好意思,不过课堂上的美国学生反而倒是对此不以为然,反而津津有味,因为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能力和个人奋斗固然重要,network和人际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

在美国,有句经典的话,叫做“智商决定是否被录取,情商决定是否获得成功”。放在这里的话,如果说个人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商的话,人际交往能力和“拉关系”的能力恐怕就要看情商了。而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刻苦钻研能力只是综合能力的一方面而已,不懂得“拉关系”的“书呆子”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社会或许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在美国社会将意味着大量机遇的丧失。说起来也很讽刺,在“人情关系至上”的中国社会,“拉关系”往往被人所不齿;而在鼓励“个人奋斗”的美国社会,“拉关系”的社交能力反而往往是被高调宣扬和鼓励的。

美国人对于“拉关系”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很多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哈佛商学院了。绝对不是开玩笑,连美国人也都承认,哈佛商学院之所以世界顶尖,不仅仅是因为其教学水平,也因为哈佛商学院咖啡厅和休息室里的校友资源及network的机会。再拿美国大学来说,从校方到院系,从院系再到各种非官方组织,每年都会为学生创造形形色色的“network”机会。学期初,有各种方便学生快速互相认识的“Orientation”(说明会)和聚餐旅游活动。学期中,会组织各种校友返校聚会、以院系为组织的聚餐,或是干脆各个实验室、各个seminar(讨论组)的小型party等等。到了期末,往往还有最终的年度总结会。而所有的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免费向所有人开放的,你可以去认识更多的朋友,可以仅仅是为了轻松休闲,甚至还可以仅仅是为了蹭一顿免费的晚餐。

听过一种说法,说美国大学教授的时间安排大概如下:1/3的时间从事各种network,1/3时间拉赞助跑项目找资金,最后1/3的时间用来做研究。有些华人教授正是因为难于融入美国主流社会,network的能力不及本土美国教授,往往导致了项目资金方面的短缺,因此才不得不以更加辛苦的科研工作弥补network方面的不足。所以才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学生在找导师时往往不愿意找华人教授,原因是在华人教授下做科研太累太辛苦。可见,即使是在美国学术界,network的功用也可见一般。

不过,中国的“关系”和美国的“network”虽有相似之处,但是作者认为最大的不同点来自于中国学生的“关系”往往都是来自于家庭、父母的“关系”,而美国人则更加提倡通过发挥个人社交能力,积极外向的建立起自己的“network”。中国年轻人往往都是吃“父母饭”,被动的享受家庭内既有的社会关系网。美国的年轻精英们反而是利用各种朋友资源,特别是校友资源,积极的架构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网,这种努力本身也是对于自己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锻炼,这恐怕是中国学生亟待加强的。

留学咨询

更多出国留学最新动态,敬请关注澳际教育手机端网站,并可拨打咨询热线:400-601-0022
  • 专家推荐
  • 成功案例
  • 博文推荐
  • 武安琪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5年

    成功案例 6360人

    被五所大学全拒的Z同学,成功帮她申请排名前50的院校并取得6000美金奖学金。

  • 高国强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1年

    成功案例 2937人

    留学关乎到一个家庭的期望以及一个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留学规划导师,我一直坚信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品质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基于对学生和家长认真负责的原则,结合丰富的申请经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清晰未来发展方向,顺利进入理想院校。

  • 陈瑶A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5年

    成功案例 4612人

    拥有大量高端成功案例。为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 齐亚楠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3年

    成功案例 3536人

    商科案例有哥伦比亚大学等,工科案例有麻省理工大学等,艺术案例有罗德岛大学等。

  • 哪些大学,在大厂的target school名单上?

    1801人阅读 查看原文

  • 甭管去哪国留学,只要是QS前100大学就行,反正我毕业后都是要回国的!

    1592人阅读 查看原文

  • 2023留学年度盘点丨这一年留学圈都发生了哪些大事?

    1851人阅读 查看原文

  • 哪个瞬间让你觉得留学超超超值?

    1500人阅读 查看原文

我要查

澳际服务

我要读

热门国家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