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0 242阅读
美国留学读博士慎选导师。在科学界,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认为只要做好科研,就能成功。很多导师不知是不懂或是愚民,对学生说只要你好好做科研,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的确,没有good science,就可能没有good future;但是有了good science,走错了路,还是一样没有good future。这就是Peter J. Feibelman写的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的精髓。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采取达尔文“适者生存”学说,认为不必教学生这种生存技能和politics,好的学生自然能脱颖而出,但是作者认为这恰恰浪费了社会资源,应该给学生讲述这种politics。
博士后是取得博士学位以后的重要学术经历。对于想成为博士后的博士,首先得问自己:What do I want after going through this? Am I serious? 登山何必扛着船?做博士后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出站后以科研作为职业的,也就是说要以教授、研究员作为目标岗位的。如果博士的本来想法是要去工业界或者经商,那么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了。
对于想做博士后的人来说,选择导师有很大的关系。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说:"Making a mistake in choosing your advisor can mean years of frustration."该书说,选有名的老教授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名的老教授有广泛的网络,并且处于学术网络里面的都是名人;二是功成名就的老教授不怕你超过他,不怕你和他竞争,相反会以你成为教授而感到光荣,把你当作他的学术产品。"An advisor who has made his mark views the accomplishments of his students with pride, even joy. They are his research &aposchildren.&apos Thus,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an established professor is a superior choice for an advisor."相反,"A young advisor, trying to make his way in the world, does not want to be shown up by his student or postdoc. He has a lot to prove, and is unlikely to be generous with credit for ideas or progress.
看到这些话可能很多人不服气,提出争议。比如说有的年轻导师看这番话,说他自己虽然年轻,但确实是好导师。还有的博士后说他的导师是年轻人,但却是好导师。有的同学也许会说:“我的目标是成为教授。无论导师怎样,最后去评教授的是我,只要我发表了几篇好文章,跟谁都一样。”这些看起来有道理,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
好的导师培养人、提携人,但是平庸的导师利用人,把人当作有手的工具(a pair of hands)!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说:"For the typical employer, a postdoc is cheap labor. Acquiring a postdoc is therore much like buying a piece of laboratory equipment. One assumes that it will work for a while, helping to produce results. Then it will be replaced with a new model."当作有手的工具的意思是说每天给你布置很多点子,叫你试试这个、试试那个,旧的任务还没做完,新的任务又上来了。
上午刚布置了点子,下午就来询问结果,晚上和周末打电话询问实验进展。嘴上说鼓励你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只要你在做自己的想法,马上给你打岔问你有没有做布置的任务。拿人钱财,当然要替人消灾。导师有没有布置任务、询问实验结果的权利?当然有。但是这种做法好吗?你吃得消每天如儿子伺候老子一样事无巨细地汇报“最新实验进展”,汇报上午做了什么,下午准备做什么,晚上准备做什么吗?你要成为教授还是成为本科生?往往,这样的导师总是辩驳说自己如此这般管理,每年发表多少多少篇文章,恰巧证明管理有方。但是我要说不能一俊遮百丑,正如马俊仁带领马家军为中国体育作出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是不能因此说他的管理方法是科学的、他的作风是民主的。
把人当作有手的工具还在于不断地榨取,不断地push,无论你干地多么出色,无论你出了多少篇文章,总是有话说。常见驾驭别人的方法有:
(1)比较法,就是说举出实验室的一个正面典型,说谁谁谁同时做五摊实验,出文章多少多少篇,来激起你的愧疚心理(guilty feelings);
(2)说你利用了我多少人力、物力,让谁谁谁给你花费了很多时间提供数据,你什么时候能出文章啊?这也是激发你的愧疚心理;
(3)诈唬法:就是说你在做实验,导师突然谎称说他在审一篇稿子,发现别人和你做的一模一样,你下星期再不出文章就要被“舀光”了;
(4)内部竞争法:就是让两个学生做同样的东西或者有竞争冲突的东西,对任何一方都分别说:如果你慢一点的话,对方就要先发表了;
(5)找茬法:就是说这一段时间让你给他写综述,下一段时间让你指导研究生给人家研究生作实验,但是你辛勤地干完这些事情自认为对得起工资以后,你的导师反而杀了个回马枪说你自己的科研做了吗?每过一段时间就如小孩般地要闹一次,找块活靶子来打。
(6)黑脸白脸法,就是说别人曾经说了一句什么话,可是当你的老板转述给你听时,故意夸大、曲解成为对你不利的话,把别人曲解成“黑脸”,借别人的口来让你做什么事情或者不做什么事情;
(7)哥俩好法:就是在一个下属面前说另外一个下属的坏话,使听到这番话的人感到老板把他当作是自己人,但是实际上,能在A面前说B的坏话,也能在B面前说A的坏话;
(8)画大饼法:就是说当导师急需你“救火”的时候,给你某种不明不白的幻觉,暗示你只要你给他救了火,可以得到如此这般好处。你屁颠屁颠地干了别人不愿意干的额外的活,结果当初暗示的东西都没有兑现;
(9)不负责任法,就是说要你做什么事情,不会在电子邮件里面吩咐,而是口头授意,结果出了乱子就是下属的个人行为。
用人的时候就使劲地榨取的表现还在于不在乎下属的职业发展。外单位托你的导师举荐人才导师也不转发广告,或者转发一些明摆着就不会去的广告。可是一旦你坦诚地告诉导师你在找工作,马上“政局”就开始动荡,三天两头来考验你是在坚守岗位还是思想松懈了,然后马上物色“备用轮胎”。当你拿到一个工作正准备走走看看、货比三家时,你的导师马上抽刀断水,不让你有选择的权利。
好的导师学术水平非常高,他有一湖的水,但是平庸的导师除了催促下属以外什么也不会。比如说,在走廊上看到你就是问有没有在整理文章,什么时候能够把文章交出来。可是你将计就计说需要做什么实验才能把文章水平进一步提高时,他就嫌你烦了,说你先把文章整理出来再说。平庸的导师看到的只是潜在的获得,而看不到付出。
好比说叫你做什么实验,实验还没怎么开展,导师就兴奋地说:"Nature! Science!"还没有上法庭就先判决了。可是在你想把实验工作开展地更深入的时候,导师却说:“你还在等什么?还不快写成快报!”仿佛你白拿他工资了。结果匆忙整理出hand-waving(即证据不充分的)快报,当然是退稿了。退稿后不是失魂落魄转投垃圾杂志就是干脆没有声音了。
好的老板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两袖清风,但是平庸的老板如生意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说什么话,都是如做生意。比如知道通过某种渠道可以与出版社接洽出书,于是就找到别人说可以“合作”写书。再比如一些新杂志向业界征稿,就号召下属撰写和本课题组无关的综述去抢占市场,白赚一篇文章。科研场所的politics在举荐人才上就可以看出来。
好的导师能够不顾自己的私利,为国家举荐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寄意寒星全不茶,我以我血荐轩辕”,而生意人老板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他的利益服务的,留校宁可留科研能力差的、能够成为他所用的、成为他傀儡的,也不会留独当一面的将才。对于生意人来说,什么东西都是筹码。比如署名是筹码、经费是筹码、口头的小恩小惠(pay lip service)是筹码。
结论是选导师不能只是看光鲜的外表、职务、简历、发表文章,还要看人品、“生产关系”(即style)和是否愿意并有能力提携下属。能做一些科研、发一些文章只是表面上的事情,要有利于将来的发展必须钻到深层次的东西里去!别说你是霍元甲打迷宗拳也行,也别说你是成吉思汗无论吃了多少苦都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如果“路子”不对,花了很多力气都得不到期望的结果!
美国留学读博士慎选导师美国留学读博士美国留学读博士慎选导师。在科学界,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认为只要做好科研,就能成功。很多导师不知是不懂或是愚民,对学生说只要你好好做科研,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的确,没有good science,就可能没有good future;但是有了good science,走错了路,还是一样没有good future。这就是Peter J. Feibelman写的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的精髓。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采取达尔文“适者生存”学说,认为不必教学生这种生存技能和politics,好的学生自然能脱颖而出,但是作者认为这恰恰浪费了社会资源,应该给学生讲述这种politics。
博士后是取得博士学位以后的重要学术经历。对于想成为博士后的博士,首先得问自己:What do I want after going through this? Am I serious? 登山何必扛着船?做博士后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出站后以科研作为职业的,也就是说要以教授、研究员作为目标岗位的。如果博士的本来想法是要去工业界或者经商,那么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了。
对于想做博士后的人来说,选择导师有很大的关系。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说:"Making a mistake in choosing your advisor can mean years of frustration."该书说,选有名的老教授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名的老教授有广泛的网络,并且处于学术网络里面的都是名人;二是功成名就的老教授不怕你超过他,不怕你和他竞争,相反会以你成为教授而感到光荣,把你当作他的学术产品。"An advisor who has made his mark views the accomplishments of his students with pride, even joy. They are his research &aposchildren.&apos Thus,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an established professor is a superior choice for an advisor."相反,"A young advisor, trying to make his way in the world, does not want to be shown up by his student or postdoc. He has a lot to prove, and is unlikely to be generous with credit for ideas or progress.
看到这些话可能很多人不服气,提出争议。比如说有的年轻导师看这番话,说他自己虽然年轻,但确实是好导师。还有的博士后说他的导师是年轻人,但却是好导师。有的同学也许会说:“我的目标是成为教授。无论导师怎样,最后去评教授的是我,只要我发表了几篇好文章,跟谁都一样。”这些看起来有道理,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
好的导师培养人、提携人,但是平庸的导师利用人,把人当作有手的工具(a pair of hands)!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说:"For the typical employer, a postdoc is cheap labor. Acquiring a postdoc is therore much like buying a piece of laboratory equipment. One assumes that it will work for a while, helping to produce results. Then it will be replaced with a new model."当作有手的工具的意思是说每天给你布置很多点子,叫你试试这个、试试那个,旧的任务还没做完,新的任务又上来了。
上午刚布置了点子,下午就来询问结果,晚上和周末打电话询问实验进展。嘴上说鼓励你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只要你在做自己的想法,马上给你打岔问你有没有做布置的任务。拿人钱财,当然要替人消灾。导师有没有布置任务、询问实验结果的权利?当然有。但是这种做法好吗?你吃得消每天如儿子伺候老子一样事无巨细地汇报“最新实验进展”,汇报上午做了什么,下午准备做什么,晚上准备做什么吗?你要成为教授还是成为本科生?往往,这样的导师总是辩驳说自己如此这般管理,每年发表多少多少篇文章,恰巧证明管理有方。但是我要说不能一俊遮百丑,正如马俊仁带领马家军为中国体育作出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是不能因此说他的管理方法是科学的、他的作风是民主的。
把人当作有手的工具还在于不断地榨取,不断地push,无论你干地多么出色,无论你出了多少篇文章,总是有话说。常见驾驭别人的方法有:
(1)比较法,就是说举出实验室的一个正面典型,说谁谁谁同时做五摊实验,出文章多少多少篇,来激起你的愧疚心理(guilty feelings);
(2)说你利用了我多少人力、物力,让谁谁谁给你花费了很多时间提供数据,你什么时候能出文章啊?这也是激发你的愧疚心理;
(3)诈唬法:就是说你在做实验,导师突然谎称说他在审一篇稿子,发现别人和你做的一模一样,你下星期再不出文章就要被“舀光”了;
(4)内部竞争法:就是让两个学生做同样的东西或者有竞争冲突的东西,对任何一方都分别说:如果你慢一点的话,对方就要先发表了;
上12下
共2页
阅读全文Copyright 2000 - 2020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aoji.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证050284号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灯市口大街33号 国中商业大厦2-3层
高国强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1年
成功案例 2937人
留学关乎到一个家庭的期望以及一个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留学规划导师,我一直坚信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品质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基于对学生和家长认真负责的原则,结合丰富的申请经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清晰未来发展方向,顺利进入理想院校。
陈瑶A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5年
成功案例 4612人
拥有大量高端成功案例。为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齐亚楠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3年
成功案例 3536人
商科案例有哥伦比亚大学等,工科案例有麻省理工大学等,艺术案例有罗德岛大学等。
李君君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3年
成功案例 3623人
成功案例涉及美国排名前60的院校,专业涵盖商科(金融,会计,管理),工科(生物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等热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