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希望计划出国留学者实现他们的出国深造梦想
低龄留学的种种弊端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这些小留学生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往往被归结为“孩子还小”。其实,年龄和学历并不能成为成功留学的主要界定标准,有相当多的问题是各个年龄段留学生的“通病”,它所透视出来的“病因”应追溯到他们多年来所受到的方方面面的教育。当一个个被老师手把手地教了十几年、被父母包办代替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孩子,突然单枪匹马地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需要独自面对大大小小的事情、独立做出各种选择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不知所措和盲从,应该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当孩子的大脑塞满了对异国他乡的憧憬,当父母把目光锁定在找中介、选学校、筹经费等具体的操作中时,孩子的心理准备是不是到位,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不是达标?这一很关键的“软指标”却很容易被忽略了。
武汉的王濒(化名)16岁到
英国留学,3年花完父母50万元的全部积蓄,学业无成,悄然回国。这一事件再次将人们的眼球吸引到小留学生身上。而国内,另一个似乎与它遥相呼应的现象是,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父母“陪读大军”越来越庞大。这些慈爱的父母为了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督促孩子的学习、限制孩子上网恋爱同居,有的不惜放弃了自己比较好的工作事业,到孩子就读的城市重新创业或谋求一份能维持生计的差事,也有的提前退休或辞职。可谓抛家舍业跟随孩子,无怨无悔。
“女儿离家这么远,实在是放心不下。”一位母亲的话道出了众多父母的心声。设想一下:如果出国谋生像在国内换一个城市那么容易,如果留学的路不是用大量金钱铺就的,如果多数家庭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足以应付这笔巨大的开销……那么,追随孩子到国外的父母也不会是少数。假如真能那样,王濒们的问题也就大多被父母的付出而掩盖了,犹如国内部分被陪读的大学生一样。
幸好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允许父母如此“奋勇献身”,使一些留学生身上的毛病得以暴露出来,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警醒。
留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留学生身上的“致命伤”,也照出了父母在教育上的误区和我们教育制度上的偏差。当我们沉下心来,重新反思为什么王濒和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留学生无力抵御外面世界的诱惑,沉迷于吃喝玩乐,荒废学业,拿自己的澳际当儿戏这个沉痛的教训时;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些迟迟不肯把孩子撒出去,多年一贯制地对子女实施“保姆式”教育、时刻替孩子拿主意甚至陪同应聘找工作的父母时,就会发现“年龄”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辨别是非、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选择能力的大小,有时并不和年龄的大小成正比,一些小留学生的学有所成和某些“大”留学生的碌碌无为就是最好的佐证。
国外采取“放”的教育,从一开始成人就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由他们独自做决定,父母老师也多半尊重孩子的意见,自己管理自己是这些孩子最先学会的生存技能。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的教育中所欠缺的。在任何一个与孩子有关的场合,我们都能看到比孩子多一倍、两倍甚至更多的人;在一次次的留学说明会上,都不难看到陪着孩子来咨询的爸爸妈妈,甚至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选择的机会一次次被父母家人剥夺了,选择的能力也就无从建立起来。
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习惯了被动式生活学习、事事找依靠的孩子,突然置身于一个完全需要自己做主、独立完成、没有任何人来帮助的氛围中,在短时间内或许会产生不被约束的喜悦和忐忑的兴奋,但随之而来的困惑和艰难可想而知。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辨别判读的能力、独自理财的能力、合理安排生活的能力差,亦即自我管理的能力差,才是导致他们澳际夭折的真正“祸根”。这是孩子的问题,更是教育的问题。我们给孩子选择和锻炼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出国前补上“自我管理”这一课,与强化外语、突破语言关如同“加固”留学生的两只羽翼,其“输血”的过程应从国内延伸到出国之后,以便面对出现的新问题,随时调整,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那么,身在国外,应该如何管理好自己呢?
学习管理
制定学习计划
明确的读书计划,是每个准留学生申请签证时的必备资料之一,也是学生留学的大方向。但当你真正迈出国门,仅仅依靠这个宏观的计划安排具体的学习,难免在某些时候会觉得无章可依。你需要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和现实的学校要求、课程设置,确定学习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关的专业课程和辅助课程,拟订一份适合自己的、可操作的计划,把它细化到每一项工作。
调整学习方法
学生从习惯了的国内的应试教育模式突然“降落”到国外的开放教育模式,在学习上会有明显的不适应,学习压力也是实实在在的,其磨合期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熬”的过程。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国外的学校多采用开放式而非填鸭式的教学,灵活度高,涉及的知识面广,所授课程内容相对较散,课堂讨论和课下自习多于老师的“独角戏”;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师生互动多于学生自己的“孤军奋战”;而对很多问题,中国学生往往习惯于找到“对”和“错”的回答,对那些比较模糊的、介于边缘的答案,就容易困惑:“这是对的吗?”其实,外国老师要的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你认为对的、好的答案和不拘一格的解题方式。这个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心理上的转换,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去改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其中包括如何进行课堂讨论、做学术交流、怎么写论文等等。
学会自己学习
在国外,学不学、学多少都由自己掌握,有很大的弹性空间。老师很少要求学生如何如何,也没有在国内那么多的“作业”。因此,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竟读书学习远比逛街、泡吧、上网、聊天枯燥和辛苦得多。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保持持久学习热情的前提;另外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根据各自的实际能力和所学的内容,设定每天的任务,以便对自己的成绩一目了然,由此而产生的自我认同感会让你更自觉地学习、设定更高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时间管理
给业余时间排“课时”
在国外念书,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多,如果没有一个精心的安排,任凭兴之所至,放松自己,再多的时间也会不知不觉从身边溜走。留学是个苦差事,而“苦”就苦在学业上,这个心理准备不能没有。真正的留学是用学习占据课余的绝大部分时间,分分秒秒都用在“刀刃”上。比如,对每天的课余时间做个规划,最好能在前一天的晚上或当天的课后列出一个“明细表”:具体要完成哪几项功课,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拿出多少时间练口语、多少时间用于外语的阅读和写作,多长时间复习或自习其他课程;有多少时间到图书馆去扩充所学的知识……进而对每个星期、每个月做一个周密的安排,像蚂蚁啃骨头一样脚踏实地地一点点进步。这是短期目标。
在此基础上设定一个长期目标,比如这个学期结束语言达到什么水平;这个学期结束一定要预科毕业,哪几门功课争取达到A水准,哪门课程不能低于B水准;用一年或不超过一年半的时间考上大学或用三年的时间取得本科学历从而进入硕士课程的学习……如此规划下来,自己每一天做什么就心中有数了。
学习休闲合理搭配
读书是至少从周一到周五的重头戏,但每天一到一个半小时的体育锻炼是应该保证的,打球、游泳、跑步、器械运动……你可以把这些活动安排在清晨,也可以放在晚饭前做,一次完成或分两次进行都可以;每天八小时的睡眠同样要保质保量,学习讲的是效率,而不是单纯拼时间。运动和休息能让你的身体越来越棒,学习起来有使不完的劲儿、效果也更好。
一日三餐也会花去留学生不少精力,如果你必须亲自下厨房解决“肚子”问题,最好能既保证营养又能把时间消耗降低到最小限度。比如,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香肠、水果为主,这些食物只需加热,方便省时;中午煮点面条加上蔬菜、鸡蛋或以快餐打发;晚上自己开伙不妨多做一点,分出一部分放在冰箱里第二天吃。如果做肉、鱼之类,更可以多吃两顿。
长时间的购物或料理生活琐事,可放在双休日进行,比如买书、购置生活必需品,去超市之前拉一个“清单”,把两个星期内需要的东西一次买齐;应急购物和准备第二天的食物最好能在从学校回住所的途中顺便完成,免得多跑路,耽搁时间。周末的晚上安排一次朋友聚会,或两周抽出一天或一个月拿出两三天的时间外出旅游,放松一下自己,又能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提升语言水平。
行为管理
好习惯应尽早养成
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做好每一件事的基础,也能使他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如果留学生在家里事事依赖父母,除了念书什么也不管,那么出去之前就要在这上面“强化培训”,出去之后在内心时刻提醒自己,尽快“达标”。就日常生活而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前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是最起码的要求。无论你是住在大学生公寓、自己租房,还是住在房东家里,都不能因自己的行为不检点给他人造成不便,比如很少整理自己的房间、洗澡之后不打扫卫生间、不维护环境、浪费煤气水电、经常做煎炸或刺激性食物“污染”房间内的空气、深夜把录音机的声音开得很大或唱卡拉OK……这些虽与学业没有直接的关联,但能反映出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处理不当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造成彼此之间的矛盾,也会分散当事人的精力,干扰学习。身在异国他乡,时常记住出门就是客,做客和在家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入乡随俗、克制自己适应新的环境也是需要“修炼”的一种能力。
判断是非有所选择
远离了父母,放飞和自由的喜悦让一些孩子忘乎所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很容易放松自己、跟着感觉走,一不留神就掉进“沟”里。留学生只身在外,事事都要自己做决定,遇事要仔细斟酌,判断它是对的还是错的;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理智和清醒的头脑是留学成功的关键。小到遵守规则,比如遵守公共秩序的规则、守时的规则、合作的规则、诚信的规则;大到战胜自我、抵御诱惑。所谓诱惑,总有它吸引人的一面,但它终究不是好东西。在自己最脆弱、最艰难的时候,不忘心中的既定目标,咬咬牙稳住自己,坚持再坚持,就能说服自己,最终与诱惑擦肩而过。
经济管理
制定消费标准
到了国外一两个月后,对那里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就可以为自己制定每个月的消费计划了。比如,除了固定的学费外,你每个月总共的开销控制在多少?打算拿出多少钱用于买书,多少钱支付一日三餐,多少钱购置生活必需品,多少钱花在娱乐、旅游、交友上……
自费留学生花的大多是父母的辛苦钱,即便是公费或奖学金学生,这笔费用也来之不易,每花一分钱都应掂量掂量。最好能在保证基本的生活水准的前提下——学费保证、学习用具保证、住房保证、营养保证、健康保证,节省每一分钱。
花钱要货比三家
在家里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到了国外可要改一改,即便你家里很殷实、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你满足多种需求。因为,你花的是英镑、欧元、加币、澳元、新币……折合成人民币,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比如在英国花1英镑买1棵大白菜,按目前的汇率,相当于人民币14块钱。所以,购物时一定要货比三家,打探到哪些商店、超市的东西物美价廉,什么时间段买最合适,像一些面包房晚上快关门时一般半价出售,如果是为了准备第二天的早餐,不妨等到这时再买。租房也一样,先多看几处,对市场行情心中有数再和房东签合同,免得被人蒙骗。
经常查看存款记录
在国内习惯用现金,而且多数学生是花多少伸手向父母要多少,很少算计,到国外使用信用卡,不存在把钱“花光”买不了东西的危险,如果见了什么就买什么,大笔大笔的钱很容易从手中流失。使用借记卡相对好一些,但多数父母不忍心孩子没钱花,往往会及时补充上;而使用其他形式的卡通常也可以透支,这无形中铸成了很多没必要的消费。所以,如果你用卡,时常看看自己的账上还有多少钱、算算开销超没超过预算;手里的存款总额还能支撑自己过多长时间,以便及时控制自己。
更多出国留学最新动态,敬请关注澳际教育手机端网站,并可拨打咨询热线:400-601-0022
高国强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2年
成功案例 3204人
留学关乎到一个家庭的期望以及一个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留学规划导师,我一直坚信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品质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基于对学生和家长认真负责的原则,结合丰富的申请经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清晰未来发展方向,顺利进入理想院校。
Amy GUO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7年
成功案例 4539人
一切的一切从现在开始.用自己的态度闯出一片天
Tara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7年
成功案例 1869人
薛占秋 向我咨询
行业年龄 11年
成功案例 1869人
从业3年来成功协助数百同学拿到英、美、加、澳等各国学习签证,递签成功率90%以上,大大超过同业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