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印度高校重视国际交流

2017-06-06 作者: 176阅读

帮助希望计划出国留学者实现他们的出国深造梦想

印度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包括了留学生的交流,教职人员及学者的交流,以及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会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留学生的交流和学者互访及教职人员的交流,他们是国际交流中最活跃的因素。

留学生交流

印度的留学生交流主要表现在派遣留学生和接收留学生这两个方面。

派遣留学生

印度的出国留学生被视为对外交流、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增进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从建立其现代大学开始,印度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出国留学,他们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新思想,他们不断将西方文化和自己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早期的印度留学生主要选择欧美的学校,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到各个领域尤其是IT领域,这为今后印度的发展,尤其是IT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政府所设立的六所理工学校中,其毕业生每年有近25%的人到国外留学深造,以至于美国学者Arnove把印度看成是“一个向西方国家输出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近几年来印度出国留学生更是有增无减。如:2000~2001年在美的印度学生就有54,664人,印度留美学生数居于第二位。到了2003年印度留美外籍学生已经跃居榜首74,603 人,比上年增长了12%。而去其他国家的印度学生也逐年增多,如1999 年,约有2万印度学生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法国留学,而到了2003年则增加到了约4万人。

接收留学生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接收留学生方面。印度独立后,虽然它大力发展了自身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由于自身经济政治等落后的众多因素,并没有能够吸引到大量的留学生。在它接收留学生方面,相对它到国外的留学生人数,可是相形见绌。
早期到印度留学的外国学者很少,有的也只是为了到印度了解一些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教义礼仪,方便对外宣传以及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到20世纪末,随着印度经济的崛起以及市场化高等教育的引入,在接收留学生方面,印度不但支持和鼓励,还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印度政府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2002-2007)》中提出:首先各高校应考虑建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高等教育国际化事项,包括进口和出口。各高校应做出相应计划并采取措施通过各种途径使自身的资源流动起来。其次对大学提出特别的鼓励措施:应允许愿意增加25~30%来自外国学生学费作为日常开支的大学保留10%的资金用以作为更新设备和装置的指定基金。

学者与教师的交流

印度的高等教育发展依赖于学者与教职人员的交流。它们给印度带来了科学技术知识,还带来了先进的观念和思想,培育了印度的一流师资。如:孟买分校、 马德拉斯分校、 坎普尔分校、 德里分校等一方面聘请西方大学教授到印度理工学院开设课程以培训教师, 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西方大学学习和攻读学位。然后,多方争取经费,以支持优秀学者到印度理工学院任教,坎普尔分校就利用福特基金会等的支持吸引了很多教师从国外来坎普尔,或长期任教,或作几年的短期教研工作。
1951年印度第一所理工学院卡拉格普尔分校戈什(J.C.Ghosh)校长就在世界范围内招揽最优秀的教师,几年之后,学院就发展成为印度教学和科研水平最高的机构之一。
从 1956 年到1973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度建立了孟买理工学院并接受了大量的苏联援助。1958 年,根据印、德两国协议,德国委派20名德国教授和专家5名到马德拉斯,提供约 1,800万卢比的科研设备并由德国工科大学为印度培养20名特定专业的教师。1981年,第五个印德协议签署,两国继续加强大学间的合作项目, 进一步交换访问学者。
1958年,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SD)准备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援建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美国大学联盟的专家到坎普尔指导。 美国大学联盟的专家虽然不多, 但都是专业教师, 他们从 9 所大学带来了较宽广的思想和智力资源。 坎普尔印美项目的历任主任都是美国的著名教授。
在近些年里,尤其是在外国语言教学方面,印度启用了人员交换计划,以至在1996-1997,32位外国老师通过这个交换计划来到印度,参与到各种不同的大学中。
除此之外,印度学校还邀请了一些外国专家和教师来印讲学,并通过与国外的一些高校互派学者、教授任教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等等来促使各国高校的交流与沟通。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

在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印度更是积极应对。因为印度政府在办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技术、 教育、人才和经济基础都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办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借助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力量,来帮助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
因此,印度与苏联、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建立了高等教育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合作,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印度国家委员会(INCCU),从而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各国开展高水平的交流和合作。如:在德国学术交流服务中心资助下,6所IIT学校与6所顶尖的德国工业大学(亚琛、柏林、达姆施塔特、德累斯顿、卡尔斯鲁厄、斯图亚特)开展研究生合作培养;卡拉格普尔分校在科研、经费、设备、人才、课程等方面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国际合作;德里分校开展学生、教师交换, 合作研究,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等形式的合作。
印度也积极寻求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访问中国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在教育领域加强合作的有关协议,印度教育部门的官员在会上多次表示,希望向中国学习,加强两国教育部门的交流合作。2005年,中国江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经磋商达成了软件人才培养交流协议。
这些国际合作研究不仅扩大了印度理工学院的国际影响, 而且提升了其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

给我们的启示

印度高等教育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借助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走国际化的道路迅速崛起。他们迅速突破了传统高教的办学模式,在学制、生源、教育方式、课程内容、教学设施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这对于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还是有启示的。
其一,在国际交流中多方面寻求国际协助。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中,始终借鉴国外的经验,借用国际的力量来建设自己的国家。从1950年代中期起,印度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全国陆续建立了6个“印度理工学院”(IIT),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400 多所工程技术学院,今天正是这些学院的毕业生支撑着印度经济的大厦。而这些大厦的建设是通过接受前苏联、联邦德国、美国、英国的资助而建起来的。这给我国一个启示,则是在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寻求帮助,多方位借鉴,取人之所长为我所用。
其二,重视加强国际校间的合作,提升本国学校的知名度。印度利用了联合国开发署项目资金,邀请侨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回国讲学。积极制造平台为各国的专家学者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交流场地。除此之外,印度学校还邀请了一些外国专家和教师来印讲学,并通过与国外的一些高校互派学者、教授任教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等等来促使各国高校的交流与沟通。就这样随着印度和各国的大学的沟通和了解,印度的大学文凭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学的认可。并且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印度教育逐步融入世界这个大环境中来。

留学咨询

更多出国留学最新动态,敬请关注澳际教育手机端网站,并可拨打咨询热线:400-601-0022
  • 专家推荐
  • 成功案例
  • 博文推荐

我要查

澳际服务

我要读

热门国家申请